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本系課程檢視:基礎必修

  1. 政治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所謂基礎課程應為政治系學生認識政治學所必須接受的基礎訓練,其應能引領政治系學生切世的認識政治、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使學生能在網絡社會中瞭解自己和同胞的座標,並能在此嶄新時代中擁有政治學的獨特品味與判准,更能將此判準施展於社會,創造善惡並發揮影響力
  2. 評論東吳政治系當前的基礎課程:目前本系的基礎課程共有七堂課,共22學分,於此筆者將根據當前各課程的課程規劃與教學大綱,批判課程在教學目的、安排架構上如何與網絡社會中的政治處境產生斷裂,並評述該項課程斷裂將如何對政治系學生產生錯誤影響,同時嘗試給予建議以試圖解決本系政治學基礎課程在網絡社會的困境
    • 政治學:政治學作為基礎學科最重要的目的應為引發學生探問「什麼是政治」,而要回答此一問題便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方能使初入門政治學的新生能對所處環境中的權力流變有正確的洞察。而在網絡社會崛起後,國家的地位及條件已然變更,但是筆者在本系本學科的各班授課計畫中,卻發現本系對於國家的討論卻缺乏對網絡社會崛起後的觀察,反而仍將國家視為「政治行動的領域」(政治學C組)或是 "THE BASES OF POLITICS" (政治學A組),如此缺乏對環境變動體察的政治學實難以讓學生貼近真實,甚至仍以錯誤的「國家觀」檢視政治、認識政治學,尤其,在台灣學習政治學,若仍以「國家」及「主權」做為討論政治學的起手式,更顯得與在地真實經驗脫節。此外,筆者亦發現,本系三組政治學的授課內容,民主佔了相當大的篇幅,包含了選舉制度、民意調查、政治參與和投票行為等多面向,然而這幾項對民主制度的認識都圍繞著民主既定的運行方式作細部探討,而未能先認識究竟何謂「民主」,而台灣現行的民主又是什麼樣態,如此缺乏對制度現狀的先行認識而只關注既定運作模式的討論,將使政治系學生僅淪為背誦制度及服從制度的空殼,而未能幫助學生對於「什麼是政治」的認識。
      對此,筆者給予的建議為,政治學作為高中生認識政治學的入門,應要能使學生既認識真實亦同時檢視批判真實,而在網絡社會崛起後,時空壓縮所導致的國家退去、公共消彌,已使政治產生危機,因此政治學所面臨的終極問題「什麼是政治」及「政治如何可能」,應在大一的政治學入門課即展示予新生瞭解此一困境,且為了根除高中生認識政治時所使用的國家與公民教條,應以貼近當今網絡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態為視角,激發學生思考當代政治的狀態,以及啟發學生嘗試提出政治何以重要或不重要。
    • 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劉書彬教授在本課的授課計畫表指出「憲法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為人類社群成員將生活價值,具體轉變為國家制度性規範運作,與基本權利的大典。瞭解本國憲法與政府運作,不僅是一般公民的責任,也是政治領域研習者或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學識」,由此可知,政治系將此課程訂為基礎必修之意義應是為了讓本系學生瞭解共同體的善惡價值,以及認識政府在國家所運行的方式與目的。然而,在網絡社會崛起後,面對全球人與在地人之間的劇烈差異,共同體是否還存在?政治學是否仍能以統一的價值來檢視一地人民之間的關係?法定的價值規範了誰又排除了誰?筆者認為這些問題應是當代【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一課需要不斷提醒學生的內容, 然而可惜的是,本系在此課的教育方式卻仍是以「憲法」為最高依據,並據此「撿拾」特定事件來呼應憲法內容,如此缺乏對「憲法」意義反思的政治教育,並無法使學生更靠近憲法的真實,反使學生淪為如法律系學生般地背誦法條,而無從得知其意義。
    • 研究方法:本課程的教學目的為「希望讓同學瞭解政治科學如何以嚴謹的方法和程序來進行研究,這些方法和程序不只是為了學術研究之用,也能幫助我們分析、解釋現實中的政治現象。本課程為大三下學期總結性課程(專題研究)之前置課程,修課同學必須於本課程結束時提出研究計畫」,然而筆者認為,該課程指示其為「總結性課程(專題研究)之前置課程」,但是授課內容卻是教授各項既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並以選擇題考核各研究方法的特性與優缺點為測驗,並無法針對每組學生在準備總結性課程所欲發展的問題給予研究方法上的指引,而後將嚴重導致學生在研究方法應用於研究問題中產生斷裂。
      對此,筆者給予的建議為,【研究方法】其實不應作為一門專門的基礎課程,而應深入於每一門必選修課堂之中,如在【比較政府與政治】就應展現如何「比較」政治與政體、在【國際政治】則應展示如何研究國際政治問題,而在【新媒介與政治】則可以展示如何研究媒介與政治之間的作用,筆者認為,藉由在每一門政治學的課堂中認識各項政治問題如何被研究,才能真正培養及薰陶政治系學生瞭解如何研究政治,因此【研究方法】不應作為一門基礎課程。
      此外,除了刪去研究方法的課程,筆者認為應將【政治學方法論】納入基礎課程。雖然筆者未有機會修習該堂課,但是透過檢視【政治學方法論】過去所發布的授課計畫表可知,該課旨在探討一般性的科學推理原則,亦即討論各項政治問題該以何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方適切,並對於研究方法提出批評與對研究問題進行思辨,而筆者認為在網絡社會的現況中對過去的研究問題與方法的檢討相當重要,因為當真實世界的條件已然變更,研究的問題及方法也應隨之調整,若研究問題的假設已不付存在,問題討論的價值與研究的策略便失去其價值,故【政治學方法論】納為政治系的基礎必修課程,方能訓練政治系學生在全新政治條件的生活中,提出切世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 總結性課程:「總結性課程在大學教育的意義,在於為學生最後、最顛峰的學習階段中,提供學生統整、深化大學所學的整合性經驗,使其學習能夠穩固完成。本課程以實務或綜合應用為導向,期能透過課程成果及過程,有效展現學生之整體學習及專業能力」,此為政治學系總結性手冊詳載之課程教學目標,亦即此課程作為政治系學生的大學訓練成果,應讓學生展現其所認識的政治與政治學。而現階段該課程的落實,乃是以由學生提出其所欲探討的問題,並透過其在研究方法上所習得的既定研究手段,論述分析該項問題的現象。然而,筆者認為,該課程僅作為政治現象的評述並無法幫助政治系學生在網絡社會中認識政治,因網絡社會政治的角色已然不同,甚至難以找尋,因此政治系學生若僅以描述分析現況作為四年學習成果,不僅對真實世界無甚大助益,對學生的肌肉訓練也無甚大幫助。
      對此,筆者的建議為,政治學的四年課程若要能具體連貫,應從大一政治學讓學生明白網絡社會崛起後政治退去、國家式微的處境,而在大三、大四的總結性課程,應安排學生除了探尋一項政治問題、描述該政治現象以外,更要能夠將其所認識的政治議題嘗試落實於真實社會中,以達到認識政治、創造政治的終極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方能夠幫助政治系學生建立起政治學獨特的品味與判準,並有能將之判准實踐於社會的可能,無論該項實踐最後成功與否,都能夠為當代政治創造可能的善惡沙場,並也能鍛鍊政治系學生建立真實的世界觀,同時培養實踐與創造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