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整理為2018年6月21日於政治學系主任候選人系務願景說明會中針對課程理念與方針所提出的提問
一、面對節節退敗的招生(不論是學士班或是碩士學班),劉候選人的解決策略卻欲以「人情溫暖」邀買人心,而非以「政治學系的學科價值」本身去使人心信服。
提問:
(一)劉教授在起初不斷強調未來學系要透過「學生跟系辦的融合跟溫暖」,才能留住學生的心。
但我想不是有了連結與溫暖就能使學生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東吳政治系,而更認為學生流失的問題病灶根源其實是在於學科的教育本身,因為政治系的教育沒有給學生一個「價值感」,就像簡報裡與理念方針中的「連結社會前瞻」、「公共關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只屬於空泛的泛泛而談。
然而,為什麼學生對於唸完政治學後的無所適從之感從來沒有被解決?被正視?
二、針對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的課程現狀。
提問:
(一)以年級劃分作為阻欄學生上修的必要性與存在意義為何?
舉親身經驗來說,筆者在一堂二年級的必修基礎課程中,卻被授課教授要求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論文格式」繳交出各一份的研究計畫提案、期末研究報告,然而,本系針對「研究方法」的開課授課卻是訂定在三年級的必修課程中,但卻又因為「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的原因,導致大部分的大二學生就像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卻被要求上戰場的詭異荒謬狀況,所以敝系以年級劃分作為阻欄學生上修的必要性與存在意義為何?
(二)必修與必修間的連貫關聯性?
再者,雖然要求「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但是低年級的基礎課程沒有修過的學生卻仍然被允許繼續往上研修高年級的課程,如果是這樣是代表本系對於基礎課程與基礎課程間的連貫性是否不具完整的脈絡架構?因此,必修課程與必修課程間的連貫關聯性何在?
三、與其建立師生關係,不如先建立良好的學習場域。
提問:
(一)若誠如劉候選人所言的「以學生為本」,系上要如何讓教學評量量表能夠反應真實事實?並做出實質的反饋?
而非只是以端看授課教授的意願及用心程度去期望現存的問題就能夠被感化而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