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您好:
在前兩封信中,我們認識了現代的網絡社會,並試著從網絡社會的角度出發重新認識我們所熟知的一切,不過隨著文本閱讀,網絡社會甚至拋出了根本性的問題:「政治學」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回歸我在大一所學的關於「什麼是政治」以及「政治究竟是否為一門科學」。對於「政治」的定義,我認為最主要的兩大解釋為:權力的追求及運用(H. Lasswell & A. Kaplan) 以及權威性價值的分配(David
Easton),而以國家為主體,並且由政府來推動國家機器運轉是最廣義的政治。至於政治學究竟是否為一門科學,從狹義的「科學」定義來看,政治學不完全算是一種科學,即便有許多政治學家嘗試用可以量化的資料將政治歸為一種科學,理由卻仍不足;然而,從科學最原始的定義,知識,來看,政治確實可以算是一種科學,作為一個經驗性的學科,同時累積了質化及量化的資料,從中找到像生物學般持續性的模式,並且將其通則化後轉變成理論,最後這些理論成為了法則。
對我而言,「政治學」好像是在解釋「政治」,解釋政府官員如何在國家機器之下角逐權力及制定權威性政策,解釋國家如何規範及影響公民的生活;國家掌握了巨大無比的權力,好像兩者是畫上等號的,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欲為而為之。然而,看完Castells的書後,卻發現世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且是根本性的改變。從經濟活動的層面來看,隨著網絡社會的興起與普及,全世界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資金」的重要性漸漸削弱了國家的權力,讓國家在面臨保護國內人民及成為好貿易夥伴之間充滿矛盾,而網絡社會之下勞動型態的改變也讓勞工漸漸失去集體認同,認同變成個人化;再者,當財富、權力與資訊的全球網絡不再接軌,現代國族國家等同於失去了它的主權,失去了可以刯植選民的力量,正當性認同的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抵抗性認同及計畫性認同,這些改變體現的是國族國家的式微與公民認同的改變。
國家的角色正在轉換,從擁有主權的主體轉變為只有戰略性的地位和角色,並在全球體系的互動中提供「代表」的作用,代表著投資者、國內企業等的利益;從擁有自主性的活動變成好像受託人一般的去行為,權力的主體已不再單只是國家,而是散佈在網絡之中,繼續形塑我們的社會、支配我們的生活。
以上種種都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大相逕庭,國家不再是權力的主體,既然如此,以國家為基底的政治及政治學是否應該與時俱進,不再單是學習尚未進入網絡社會時的知識?甚至,在瞬息萬變且難以預測的網絡社會中,政治學還有用武之地嗎?而若政治學是要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社會的運作,網絡社會正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未來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走下去,我認為,這些改變應該體現在政治學之中,使其成為研究的對象。學術研究應該是有彈性的,然而若我們不願意正視社會正在改變的事實,政治學可能將會淪為歷史的一種,與現實脫節且不合時宜,屆時,政治學將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