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寫給系主任的第三封信:置身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中,政治學仍是必要的?

系主任您好!

在『認同的力量』一書中,卡斯特立足于全球化與網絡化背景下,對國家、民族、社群與個人身份認同進行了闡述。(全球社會結構——網絡社會——與人們對這一社會結構所暗含的統治形式的反抗之間的矛盾)

與網絡社會對應的一個概念是網絡國家,它與現代時期建立起來的民族國家不屬於同一類型,也區別于以往歷史時期建立發展起來的其他國家類型。它是由一系列互動主體的複雜網絡所構成,這些互動主體包括民族國家,各種“多國家的”和“超國家的”機構、區域的或地方的政府,甚至包括各種非政府組織,因為地方的和全球的公民社會很快變成了民族國家的挑戰者,同時也很快變成了民族國家的合作者。

因此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全球化和認同的對立趨勢所塑造。國家對時間和空間的控制,也越來越受到了全球資本、貨物、服務、技術、通訊和信息的流動的約束。(現代國家的權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流失)

卡斯特在書中提到「網絡社會帶來個體化趨勢,當網絡切離了自我,自我便無須參照全球的、工具性的參照來建構其意義。事實上,以網絡作為連接的集體認同,已經超越了地理框架而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集體行動。當全球網絡成為全世界環境主義者的集結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的環境組織便可以憑藉網絡溝通和信息交流共同行動。」

另外隨著網絡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趨勢加劇,網絡社會形塑的流動權力削弱了社會已有的支配性制度,合法性認同受到挑戰。卡斯特強調,在網絡社會中,規劃性認同「從社區拒斥產生」,是以被壓迫者的認同為基礎,以社區共同體進行抵抗而建立其自主性,企圖營造新的規劃而實現社會的結構性轉化。

基於卡斯特的觀點來看「置身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中,政治學仍有必要?」這一問題,我想需要先明確對政治的定義,在我們的課本里,政治是由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领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社会群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

那如果在全球化的趨勢加劇下,當網絡社會形塑的流動權力削弱了社會已有的支配性制度時;之前因為政治而構成的社會關係,在網絡社會中被逐漸被瓦解時。政治還有必要嗎?

我認為是有必要的,由於社會需要存在一種特殊的聯繫,去把這個社會連接成一個整體,否則就是社會就變得鬆散。即使由它所構成的關係被弱化,它也會根據時代創造另一種社會關係。因此我認為置身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中,政治仍有必要,但應該根據時代的不同去改變它所存在的狀態。

以上是對于卡斯特『認同的力量』的一些想法。很高興可以與您分享!

學生曹瑞珂 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