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討論全球化資訊時代下,公共行政此學門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時,我們應該先檢視本系上有關公共行政的課程,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課程規劃。
- 大一的課程 :「人群關係」「台灣重大公共議題入門」「台灣競爭力分析」「全球化城市發展導論」
可以發現的是,這幾門課程偏向對於背景知識的建構、可視為導論類型的課程內容,重點在於幫助建立現今社會的世界觀。也應此理論上來說,以「議題」作為上課素材的課程設計本身就應該會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因新興議題的出現,而有著不同的討論模式。換句話說,在這個階段的課程來說,由於教材選擇的本質上較為活躍,甚至可以說是貼近社會的現實發生事件,因此課程的本身應該對於全球化世界的改變應該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 大二的課程 :「行政學」「人力資源管理」「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城市治理」「組織行為」「智慧城市治理」「臺灣地方政府與政治」「都會治理與城鄉發展」
在這個階段課程主要偏重的就是學理上的教學,也就是傳統我們對於公共行政學門基礎的學養養成,也就是說是將過去的背景知識學說化的一個過程,可以視為一種學理基礎建立所設計的課程內容。以系上必修「行政學」來說,是對公共行政學門基礎的介紹,而這樣的教學內容,通常會採用較為傳統的教材,透過傳統教條式的學理介紹,做為課程的主軸。可以知道的是,這樣的教學架構,很顯然的並無法有任何的彈性可言,所以應該進行的討論是「在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之中,行政學受到的影響是什麼?教學上應該如何修正?」而這個問題,將放到後段,進行論述。
- 大三、大四的課程 :「公共政策」「城市治理」「 災害防救導論」「全球公共政策(英語授課)」「行政法」「公共政策與生態」「政府與政策行銷」「城市政策與管理」「都會土地政策」「都會治理與交通發展」「 城市與氣候變遷」「政策創新」
可以看到,這個階段的課程有了更細部的分化,主要可以分為城市治理的類別與公共政策的類別兩者,而這個階段的課程代表的是更偏向基礎理論的運用,也因此課程產生了分化。然而回到原始的問題其實依然的可以發現,在這個階段的課程受全球化的影響與第二階段相同,原因在於此階段的課程建構在基礎理論學說的運用上,而基礎理論學說是否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如何影響?如何修正?都將關係到實際運上層面的決策。
問題的關鍵在於「在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之中,行政學受到的影響是什麼?教學上應該如何修正?」而要討論這樣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全球化、信息化社會的改變是什麼?與公共行政的討論重點在於何者?
第一個問題,透過鮑曼與Manuel Castells兩位學者的著作可以了解到,社會最重要的改變在於國家機器權力的漸漸式微,權力的形象也漸漸的產生了改變,逸散到了人群之中,或者更精確地來說揮發到了網路資訊信息之中。這樣的改變直接影響的是公共行政中之行政行為與人民之間的互動關係。
所以進入了第二個問題,公共行政學門側重的點,除了與民眾溝通端之外絕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政府端,也就是國家機器內部運作的學問。換句話說,在一個信息時代中政府部門運作受到的影響大部分在於技術誠面、實然層面的改變,歸因於設備與系統的更新和進步。然而在應然層面的行政科學、組織管理而言,並沒有因為網路時代的到來而有太大的改變。舉例來說,孫子兵法管理學依然在現在的政府部門之中是被廣泛使用的,然而孫子兵法已經是非常久遠以前的著作了。由此可見,對於「人」的管理並不會因為物質社會的改變而產生過大的變動。
因此,對於本系公共行政的課程而言,我並不覺得會受網路社會、信息時代的社會重構而需要作出過多的調整。原因就如上述之中,由兩位學者的脈絡可以知道信息時代對於政治的改變偏重於「權力運作的改變」更精準而言就是權力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腳色界線模糊,但對於政府內部的運作、組織的管理、甚至到城市規劃、治理等等的議題,由於相對來說民意參與的成分大多透過選票選出的政治代表進行代議或是透過行政部門內部的專業官僚體系進行專業化、層級化的分工與決策。雖說國家機器對於人民的管理能力或是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因信息時代的到來而產生了改變,然而偏向較為內部的行政行為與行政部門內部的運作相關學理,邏輯上而言並不會受信息時代而產生過大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