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本系課程檢視:政治思想

一、什麼是思想領域?

學期的最後我們依不同領域檢討本系課程,每個領域似乎都有其對應的政治現象類型或慣用的學科手法,例如公行探討國家機器的運作、國關探討國與國的政治互動,比政要「比較」政治體制,但政治思想存在相對應的範疇嗎?如果各式政治理論都能依其應用來分配自各個領域,這些來自人類觀察、研究、書寫的學說,哪個不會被分配至思想領域呢?
人類對自己身處的政治生活的思想、關照、探問,是政治學成為學科的起源,即便政治學被分為許多領域,「思想政治」仍是所有領域的共同活動。
當政治學劃分出一個名為政治思想的領域時,容易使古人之言、描寫過去世界的學說便被大量搬移至此,且讓其他領域更自在使用該領域喜愛的口味譯讀學說,政治思想領域的學習主要在理論歷史的認識或思想流派的考古,因此美其名為「政治學的基礎」,但政治學倘若停滯在咀嚼前人之言,便與現實世界、思想政治脫離了關係。

二、政治思想領域

1.制度:必修課學分數不足且過於分散
在領域不分流的本系,政治思想領域的課程規畫十分破碎,必修課程僅有8學分,分別是大一上下學期各兩學分、大二大三則每學年兩學分,學分數不足且分散,難以期待學生每周花足夠的時間研讀大量文本,教學上,無論教授選擇「概論」或「專書研讀」時間都十分吃緊,舉例大一「西洋政治思想概論」這門課,兩學分的課裡我們只能節錄著讀典籍,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穿梭於不同哲人跟思想家的作品,雖然老師透過「主題」、「提問」為每個節錄課程定錨,但大一同學通常難以透過節錄的片段接近討論的核心,所以常因為對作者認識不足、對文本脈絡不足容易斷章取義,總在老師上課提點之後,驚覺自己在部落格寫的文章距離典籍論題之遙遠。
此外,學分不足也會加深「師生語文能力屏障」的學習感受。
當代社會的文字與表意形式變化極快,師生必須突破世代間使用文字語言說的差異;政治思想領域的學徒,其語文能力影響思考與書寫的訓練,學生面對大部分為譯本的文本,難在進入原文文字的語境,但面對中文典籍,我們反而更是束手無策,在本系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學生就如同拿到沒有翻譯的文本,老師期許的報告就如同翻譯作業。

2.當代台灣政治生活的題材:選修課的台灣圖像
選修課應補足必修課題材的豐富度,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當代政治生活的題材、展示認識台灣政治生活的不同方法。
我們期待選修課提供認識當代政治生活的線索,但本系提供的台灣圖像十分扁平,選修課程有導引學生只認識特定的價值或概念的傾向—近半數的選修課皆在討論「民主」、「人權」概念,其中又有半數是這些概念的「倡議」,在學科的訓練上,這些價值反而不被思考地,透過施教者不斷餵食給學生,本系卻常以此風自豪。

三、建議

本系在大一到大三都安排了學分數極少的思想領域必修,是為了奠定什麼能力呢?前述我認為政治學不能停滯在咀嚼前人之言,但本系學生也不一定能達至好好咀嚼前人之言,比起其他人社學院學生,我們甚至無法故作華麗地、引經據典地用前人之言開啟問題的討論,何況隨著物質環境變化、科技技術更新,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改變地越來越快,構成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受、人與人互動模式的社會邏輯,都和古代哲人、過去的政治思想家徹底不同,政治思想領域應改以「如何為學生導覽古希臘城邦至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為必修課程的目標,調整必修學分及修課年級,使學生在研讀前人對其所處政治生活的著述時,也認識到當今政治生活面臨的是不同邏輯的置疑方式。
最後,建議本系政治思想領域,先創造「思考」的授課氛圍取代「倡議」作為授課方式,於選修課提供更多近代題材、討論更多政治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