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給東吳社會系大一的一封信

給親愛的學弟妹們:
不知道進入東吳社會的你們心情如何,是興奮期待,還是懊惱失利,又或是心一橫打算準備轉系考,但還是得先恭喜你們離開了高中從早到晚的填鴨生活,來到大學這所謂自由的大道,做為一個即將離開校園的大四生,關於東吳大學,關於東吳社會系有許多體悟,想與你們分享。

大學是,什麼樣的存在?

    有人說大學是由你玩四年,有人把它當作知識技能的訓練所,有人覺得大學是開啟學術研究的殿堂,有人在這裡積極社交養成廣大的人際網,而過了這四年,我覺得大學是個讓我多方嘗試探索,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地方,也是個培養我建立觀點,開始獨立思考的開端,拋開了高中時的國英數自社,一到八節的考試、背誦,終於能開始自己安排課程,去上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同時還有很多校內外社團、交流活動、講座,要娛樂要學術可說是應有盡有,好像滿足了過去12年教育中無法自主選擇的那塊,那你們又是怎麼想像大學生活的呢?大學看似自由,但背後支撐的卻是更強大的自律,將全部的選擇權交還我們手中的同時,也就肩負起了選擇後果的責任,不論你們如何想像大學,不會變的是開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翹課與否,社團活動與否,轉系與否,都操之在你,大學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就只有四年,思考清楚大學對自己的意義及期待,然後積極的去選擇跟嘗試,這是一個既自由,同時也得自律的所在。
    而每次跟家人或朋友提到東吳大學,除了想到三國水軍,最常說的形容就是保守,我們校風保守、作風保守、課程上也是保守,前面才說大學擺脫了高中的填鴨,但在東吳有時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還在高中,要我給個建議,就是多多向外找資源,外校的課程也好,校外工作坊、論壇也可以或是早早準備實習,總之利用自己還是學生的身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長什麼樣子,去看一下跟我們在不同環境的大學生怎麼思考事情的,在東吳大學可以書念的很多,但其他東西建議還是向外尋找吧。

關於東吳社會系-長出你自己看待社會的觀點

    社會學是一門深奧卻也淺白的學術,它似乎離我們遙遠但卻貼近我們日常的每一刻,畢竟我們都是活在社會中,如何見樹又見林,是社會學教會我最多的。而關於東吳社會系,四年來對系上課程是褒貶參半,針對系上的課給大一的你們一些看法,希望能幫助你們規劃接下來的路。
    首先來看看課程地圖跟目標,東吳社會系的宗旨,是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主要專精在培養區域研究與社會政策、社會理論與文化研究兩大塊,系必修包括大一的社會學、社會統計,大二的社會學理論、社統資料處理(SPSS),大三的社會研究等,系選修則有「各式各樣的社會學」,以上屬於官方版的介紹,大家在系上網站都可以看到。


    至於真實情況呢,必須坦白的說,這四年在課程中的感受是什麼都學了一點,但什麼都不精,從選修中各式各樣的社會學就可以看出來,給了我們很多不同領域去接觸,但每個都如蜻蜓點水般缺乏連貫性,在系必修中也有這樣的感受,一進來懵懵懂懂的上了社會學、社會學理論,其實最後記得的真的沒幾個,如果對社會學的理解與思辯紮根不深,上了其他選修也一樣能聽得懂,但最終就會淪為一知半解流於形式。
    誠心給各位的建議是,社會學實在廣泛,的確很難在一學期的課中就對某個領域有深入了解,但能做的是不斷培養社會學的對話,在大一大二的社會學必修之餘,多了解跟關注社會上真實發生的事情,試著用課堂所學的理論、觀點去解釋跟提出自己的看法,批判及獨立思考是需要不斷訓練養成,如何在各種立場及聲音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是社會學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對於系上的選修,建議各位學弟妹把它當作一種開端,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對這個領域的社會研究有興趣,就算不精至少啟蒙,但前提是得找對老師,畢竟東吳社會不知所云的課也不少。
  這樣看下來可能有些人開始後悔進到東吳社會系了,但其實如我標題所說,我認為在這裡最大的體悟,是找到自己看待社會的觀點,去長出自己理解事物的思辨系統,這個東西才是真的能帶著走,不論身處何種領域都能運用的。

最後的最後-未來正要開始

    在這長長的信的最後,想給各位學弟妹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世界」我相信在你們之中有不少人是對這個社會有著期待、抱負,但也伴隨無力跟困惑,所以來到社會系希望能得到一些解答,可惜的是,有許多對於社會及自身的困惑,是無法有唯一解,甚至在這裡四年也無法得到答案的,因為整個社會是不斷流動改變的過程,唯有不斷的對話及思考,才會靠近核心那麼一點。希望你們持續的剖析社會剖析自己,找到那立足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