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比較政治學:是利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政治現象的一門學科。
政治: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社會價值包含了有形及無形的價值,政府在進行權威性的分配時,會有許多衝突發生,此一分配的過程及成為了政治學的內容。
政治何以比較:政治離不開制度,當我們想要進行比較時,便會從國家制度層面開始著手,如國體、政體、選舉制度及政黨制度,制度如何形成,其歷史脈絡為何,以及各國政府的領導方式有何不同,而這種不同將造成每個國家在面對同樣的議題時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比較政府與政治能帶給我們的是了解各國政府的運作以及國內政治情勢,透過這些知識我們能夠學著預測各個國家的行為,讓我們在與他國斡旋時能有些許的緩衝時間進行應對。
比較政治的範疇一直都是以國家為主體來討論,以國家為單位去探討內部的不同,然而在網絡社會興起的時代,我們所熟知的空間時間概念都已被大幅扭轉,連帶導出了新的社會模式,地域的劃分不再單單只是地區性的差別,而是加入了許多資訊性的因素有了不一樣的劃分方式;勞動方式的改變強調勞工的個體化,有彈性的勞工才是雇主的首選,這種勞動市場的變化進而影響並改變了社會結構。網絡社會中經濟活動的改變直接衝擊國家的主權,如Castell在〈權力式微的國家?〉一章中所提到的,國家在對內方面正在喪失其制定經濟政策的權力,權力的下放正削弱國家本身的合法性,對外則需要與他國共同聯手解決全球問題同時控制著彼此,任何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已經喪失單獨行動的能力了。
在國家逐漸式微的情況下,以國家為單位的比較政府與政治是否也應有所不同甚至不再需要?我認為還是需要的,因為在網絡社會中,國家權力雖然逐漸消失,但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面對國際社會中不同的行為者,透過比較政治學習到不同國家的人文歷史、地域文化,依然有助於我們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時做選擇,也有助於國家在合作互動或競爭當中,能夠採取有效策略以達到最大效益。因此,或許比較政治這類學群,應該不再只是單單研究國家的制度層面,也該研究政府如何運用網際網絡去執行國家的行為,以及網際網絡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為何,把網際網絡融入我們的學科,而不是把它當作發生在社會上的另一種現象。
比較政府與政治、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投票行為與選舉策略、政制發展、新媒介與政治、政治傳播、中共政府與政治、美國政府與政治、國會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投票行為、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台灣地方議會政治、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台灣的政治發展
|
以上為本系目前比較政治學群開設的課程,我認為有幾點問題:
- 課程內容相當偏頗,幾乎是以著重在歐美國家為主,僅僅與中國與台灣為非歐美國家,忽略了第三世界等國家的介紹及研究。
- 可以看到課程還是以研究國家為單位的內容居多,與網際網絡沾上邊的課程僅兩門,這不應該是在現代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而被忽略的現象,如我前面所述,比較政府政治學群在嶄新的時代應該要有不同的面貌,而不只是把它當作歷史的一部分去學習人文背景,它應該有其應有的功能,透過學習人文背景而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 課程設計中包含了許多政黨政治及選舉等的內容,感覺似乎是偏重在民主制度的部分,並沒有討論其他制度的可能,除了與中國政府相關的兩門課,這是比例極不均衡的設計。
總結來說,本系的課程一方面不夠全面,二方面課程內容並沒有隨著時代在更改,在整體大環境下,比較政治的走向應該何去何從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比較政治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是這門學科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