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寫給政治學系大一新生的一封信

歡迎各位學弟妹來到東吳政治!
不論大家來到政治學系的機緣為何,相信各位在十幾年的學習歷程中,對於政治的理解多半來自於公民課本、家人的閒話家常、口沫橫飛的政論節目或是資訊量令人目不暇給的社群媒體。有人可能認為,這些管道搭起了他們與政治學之間的橋樑,但在進入政治學系後所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一切外界的資訊保持距離,長保懷疑的態度;面對自己,則要拋開現成的觀念,無時無刻不向自己提問「為什麼?」,打破腦袋中一個個的理所當然。我們時常聽到「培養獨立思考、進行批判的能力」,但是當我們無法質疑一切,何以跳脫框架,宣稱自己能夠「獨立」思考?當我們無法批判性的檢視自己的思維,又怎麼可能對外在世界進行有力的批判?
第二件事是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現實感。學術的研究時常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甚至是不合時宜,往往就是缺乏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關懷,就像是台灣政治學研究多有關於政黨、投票、選舉的研究,但是其中有多少注意到了時代的變化?有多少注意到了當今的公民是如何的依賴網絡科技,在網路平台上形塑公共意見、發動集體行動?當一個政治生活虛擬化,甚至虛實難辨的時代來臨,傳統的政治學將無用武之地,這時,就得仰賴大家的現實感,找出並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另外,大家也很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我要看這些古人寫的書?」、「古人的生活不是離我們更遠嗎?」其實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除了歷史性的知識外,可以學習的是一種治學的態度和方式——他們在著書立說時是如何保持自己與他們所要處理的問題之間的關係;他們如何從生活中體察真正重要的問題;他們用什麼方式處理這些問題,藉此讓自己培養出政治學的銳利眼光。
最後一件事則是養成接地氣的習慣,不論討論什麼問題,都從自身面臨的處境開展。政治學作為面對公共事務,解決問題的學科,勢必是從自己生活週遭的問題開始以至於一個更大範圍的共同體的問題。假若身在台灣而只關注美國,不但難以切實地體察美國人的問題,也無法對自己的共同體做出貢獻,學習政治學將難以發揮作用。
希望各位學弟妹在未來漫長的路途中,面對台灣艱困的外交處境與惱人的藍綠惡鬥,千萬不要灰心喪志。兩到三年後,你們都將成為公民,即要共同承擔台灣的政治困境,而身為政治學系的學生,更應該培養自身的能力,為家園盡一份心力,共勉之!



學長  紀安  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