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本系課程檢視:國際關係



在官網中提及本系之教育目的在於「開拓全球視野、瞭解政治事務、掌握社會脈動、關懷公共利益」,衍其意為1.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積極從事國際學術交流,培育學生的國際觀;2. 結合所學知識理論,洞悉國內外政治環境與實務運作;3. 增進對社會趨勢的認識,提升對社會發展的敏感;4. 培養關懷人群的使命,以促進公共利益為職志。就這四項教育目的而言
筆者試圖檢視本系在國際關係這領域,是否有達到以上四點目標?

從鮑曼到卡斯特,全球化已經構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鮮有能夠活在全球化之外的例外情況。作為政治系的學生,鑑往知來不僅對自身,更是對整個群體的期許;顯然我們知道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學生應被培育的基本素材是具有國際觀點的世界觀,學生才能較全面地面向全球化,如何看清世界應是此領域的專業;但在本系的國際關係訓練中,除了美國或由美國為首所建立的國際觀之外,我們所接收到的世界是片面的,對於國際社會的中心議題、遊戲規則似乎也沒有更敏感,有些可惜。

就筆者本身修過之國際關係領域之課程,就筆者的觀察進行回饋與建議:

國際政治(大二必修,105上下學期各三學分):
        由劉教授所授之國際政治為國與國的互動、及各國權力的消長,對於這堂課上的國家其實沒有太多置喙是否依然為主權國家的空間,授課方式又與他校之國關課程十分不同;因著外交系的訓練,課堂中很大篇幅著墨於現勢分析,從大架構(國際體系、國家層次、及決策者個人層次),輔以外交政策的取向、扮演之角色、與其被制定的過程,以及國家用來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軍事與經濟、宣傳、與外交工具。不難理解此一途徑有關國際理論本身著墨較少、也確實因不需要消化太多國際關係的理論而引起許多學生喜愛;但就學科本身的扎實度而言,我們看得懂現勢走向、甚至可以說我們看得懂國際新聞、能試圖了解國際事件,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我們的國際政治之嗅覺一點也不靈敏;不確定教授是希望以培養外交人才為課程構思主軸,還是囿於課程篇幅而無法傾囊相授,在其著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反而獲得更多養分。
       
外交決策分析(大二選修,105下學期三學分):
        此一授課由吳教授所授,「旨在檢視國際關係領域裡各種主要理論,傳統的權力均衡理論、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依賴理論與互賴理論的爭辯,環境理論、系統理論、總體與個體的衝突與戰爭理論、國際統合理論,各種決策理論與模式,博奕與談判等理論。」批評與分析在國際關係領域上尤其重要,此一課程相較國際政治就紮實許多,介紹了各種理論之間的產生背景,及在現代是否依然適用。只是這堂課的時間太少,為了補足先前沒有的理論基礎,修課生要花很多時間補上進度,就一學期而言實在是太少;又,教授所能傳授的養分大多為文本分析,且若要更理解授課內容、除了自己讀原文書之外別無他法;若能增加比較外交政策且如何比較或領導與外交決策分析之類的相關延伸性課程,選修學生之實力應會有所突破。

西洋外交史(大三選修,106下學期三學分):
        此課程也是由劉教授所授,筆者知道西洋外交史的發展其用意在於希望能了解今日許多國際事件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只是目前全球化變遷速度之快,我們面對的全球政治權力之分佈依然像在千禧年之前那般穩固嗎?西洋外交史的授課前提應是側重培養欲以外交導向為主的學生,若要了解外交的背景,國際關係理論與各區域之外交政策應是更能深入解說,並添增歐洲整合研究、英美法俄德之外交政策專題、伊比利半島研究等等;或許可再添入外交實務、或是當代國際關係史,就能更貼近授課內容。

至於其他課程如中國外交史東南亞國際關係外交文書談判理論與實務國際政治經濟國際公法美國政府與政治中共政府與政治,因筆者未修習故未能提出課程回饋,此一空缺希望能由同儕補上。

回顧本系國際關係領域課程之規劃,先討論的是何謂具有國際觀點的世界觀、本系是否真的培養了學生這般的能力?再來討論的是本科系提供的國際關係課程究竟想要培養學生具有什麼能力?是否有跟前一題的答案有所關聯?因我們學術上無法扎實,理論背書太少、更多都是憑著感覺進行判斷,我們是向著培育外交人才進行訓練嗎?最後則是我們是否能有增設課程之空間?國際移動的影響力日與俱增(人口的流動、武器的流動、金錢的流動),是否能有與其相關之全球事務議題,或國際競合與企業管理專題之課程?國際法方面,國際海洋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與貿易議題是否有增設之必要?

最後,想額外著墨本系基礎課程之規劃:因目前系上所教授之政治學就算大一沒有修過也絲毫不影響後續二、三年級之選課、也並不會造成修課上觀念或概念的障礙,對於目前授課的政治學列為必修存有疑慮;筆者認為政治認同課程是可以增設為大學部學生修課選項的(此課程之內容可以再討論,目前先暫定為政治認同課程),要建立具有國際觀點的世界觀之前必須先釐清我們自身的矛盾、先認識自身位處何方才能有眼睛才能看往對的方向,也是時候該從民粹回歸專業、努力釐清所謂認同的問題,避免靠著強力放送地飄渺之意識形態支撐殘破不堪的空殼,因為國際上的偶發事件就要對別國拳打腳踢、或是持續對自己催眠都是魯莽且毫無常識之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