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時代,政治學所賴以生存的“根基”——國家這一概念,在全球化與網路社會興起的背景下似乎出現了動搖。失去國家這一形式,除了對權力架構的研究還尚有價值外,政治學對政治理論的研究接近於歸零。然而,國家這一主體是否會消失或淪為傀儡,還未走向明確。
在認同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全球化的幾個反對力量,宗教與民族是最強力的。由於作者完成此書時間的影響,其例舉了奧姆真理教與基地組織作為案例,在十幾年後的今天,網路的發展並沒有使這些反對力量消亡下去,相反,他們得到了新工具的幫助。ISIS之類的極端原教旨主義的恐怖組織,借助FB或youtube等網路社區進行宣傳,依靠吸引身處歐美生活不順的中東移民或二代移民,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力與人力支援。
伊斯蘭極端原教旨浪潮被認為是“落後與愚昧”所導致的,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最前端,美國與歐洲也一樣擁有和全球化抵抗的民族主義,並且不只是作者所提到的“美國民兵”的級別。川普依靠煽動美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其對個人推特的使用,成為了美國總統,法國義大利等歐洲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也相繼興起,並且或多或少的利用了網路社區。這種民族主義在美國表現為孤立主義,在歐洲表現為解體歐盟,即使在這些之前被普遍認為全球化大局已定的地區,反抗力量的反撲仍然出乎意料的短暫奪回了上風。
由於人類對於“區分你我”這一行為天然本性的嚮往,陷入宗教或民族之爭始終從未停止,在十幾年前網路社會的興起似乎造成了民族宗教衰退的假像,但事實上,在網路社會中,這些“陳舊的認同”依舊可以利用新的工具,只要這樣的認同還未消逝,國家這一獨立個體對全球化的抵抗就不會停止,政治學所依賴這一根基還未確定會消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