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您好:
從Castell的資訊時代可了解,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國家的權力受到資訊科技、網路、新媒體等的影響而逐漸式微,不僅是被動的被削弱,國家其實也主動的一步步朝此邁進,也讓人不禁想問,在這樣的世代中,政治學的存在是否還是必要的呢?
首先想說明,我對於認識政治的看法,在資訊時代衝擊下,我認為已經難有正確地認識政治的可能,原因在於當對話或是公共參與的場域,因為網路科技而被碎片化從大眾到小眾最後分眾時,同一"平台"的討論已經無法發生,那也遑論政治的實踐或進行。
其次,關於政治學的意義,在理論上是一門透過科學方法,解釋國家關係至個人意志的知識範圍,其中包括了知識論、方法論等理解"政治"的方式,透過當代或古典的學者思想、論述來解釋當前國家、民主、個人意志的行為和表現,簡單來說,政治學之於政治,就像是鑰匙之於門鎖,透過政治學來開啟這道複雜又寬闊的大門。
綜合上述兩點回到Castells所指出的現況,國家主權逐漸式微,公民的互動產生疏離,不論個人或是社會都出現認同的危機,特別是在各種新媒體的發展下,傳統政治、民主的形式出現破裂,國家與媒體之間互相操弄及使用著,政治不再可信,公民也不再參與。
我認為也就是這樣的環境下,政治學才更有其存在必要性,以一種科學的、思辨的、方法的,來重新解構當前政治,並尋得對話來解釋網路社會中已經逐漸改變的國家政治系統,但此同時也引伸出了另一個議題,我們現在所學的政治學,真的能協助達到這樣的目的嗎?若是當前政治學只流於背誦理論、學者思想,無法回到真實世界所發生來應用,那是否就喪失了應有的功能?在政治系的系所內,又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呢?
教育與政治(201702)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一場與系主任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的教育思辨
下列整理為2018年6月21日於政治學系主任候選人系務願景說明會中針對課程理念與方針所提出的提問
一、面對節節退敗的招生(不論是學士班或是碩士學班),劉候選人的解決策略卻欲以「人情溫暖」邀買人心,而非以「政治學系的學科價值」本身去使人心信服。
提問:
(一)劉教授在起初不斷強調未來學系要透過「學生跟系辦的融合跟溫暖」,才能留住學生的心。
但我想不是有了連結與溫暖就能使學生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東吳政治系,而更認為學生流失的問題病灶根源其實是在於學科的教育本身,因為政治系的教育沒有給學生一個「價值感」,就像簡報裡與理念方針中的「連結社會前瞻」、「公共關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只屬於空泛的泛泛而談。
然而,為什麼學生對於唸完政治學後的無所適從之感從來沒有被解決?被正視?
二、針對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的課程現狀。
提問:
(一)以年級劃分作為阻欄學生上修的必要性與存在意義為何?
舉親身經驗來說,筆者在一堂二年級的必修基礎課程中,卻被授課教授要求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論文格式」繳交出各一份的研究計畫提案、期末研究報告,然而,本系針對「研究方法」的開課授課卻是訂定在三年級的必修課程中,但卻又因為「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的原因,導致大部分的大二學生就像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卻被要求上戰場的詭異荒謬狀況,所以敝系以年級劃分作為阻欄學生上修的必要性與存在意義為何?
(二)必修與必修間的連貫關聯性?
再者,雖然要求「不得跨年級上修選課」,但是低年級的基礎課程沒有修過的學生卻仍然被允許繼續往上研修高年級的課程,如果是這樣是代表本系對於基礎課程與基礎課程間的連貫性是否不具完整的脈絡架構?因此,必修課程與必修課程間的連貫關聯性何在?
三、與其建立師生關係,不如先建立良好的學習場域。
提問:
(一)若誠如劉候選人所言的「以學生為本」,系上要如何讓教學評量量表能夠反應真實事實?並做出實質的反饋?
而非只是以端看授課教授的意願及用心程度去期望現存的問題就能夠被感化而解決。
寫給政治系大一學弟妹的一封信
親愛的學弟妹你們好,
無論你當初是否曾想過受大學教育的意義,你們在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走在這個校園,可能對於「為什麼要上大學」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沒有,那你可能要感到緊張了,因為從現在開始,你只剩下兩年的大學時光,因為大學最後一年其實你已經半隻腳離開了校園,可能是踏進了職場,也可能是走入了研究所,而在這僅剩的兩年內,如果你還沒想清楚自己到底為甚麼要花時間在這裡,或甚至還沒想好你下一步要走向何處,你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
我不知道你們在高中的時候,老師是不是曾經跟你們說過一樣的話,「現在好好讀書,等以後上大學之後就可以輕鬆一點了」,然而現在的我想跟你說,高中老師說謊,其實讀大學從來不該輕鬆,想想看,你必須從無到有的學習一門專業學科,成就一門專業,並且要能在四年後,藉由這項專業到職場與其他人競爭,而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花很多時間、讀非常多書、成就很多事,你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突出,而這件事情怎麼會是輕鬆的呢?
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其實也沒有真正想清楚自己未來到底要走向何處,更沒有想過大學畢業後能夠擁有什麼樣的能力與其他人競爭,當時我唯一考慮的只是我「想要」做甚麼事,而大多這些事情都跟玩樂有關,我擔任過吉他社的副社長、超馬的志工、辦過幾場校園音樂會、全國性彈唱比賽,這些活動讓我結交了一些新朋友,也多少帶給我一些成就感,那時的我每天都在這些活動中打轉,雖然很忙,但我總是會安慰自己這樣的大學生活過得很充實,直到我準備上大三的時候,當我開始意識到距離畢業只剩下一年,我赫然發現,我竟然還不確定我到底想做甚麼,甚至也未能舉出過去這些經歷究竟幫助了我甚麼,從那時起,我開始質疑,這樣的大學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我想如果大學四年能再讓我重來一次,我想我最希望能夠改變的,是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花更多精力在教室中。
當然我也能理解你們可能很好奇,做為政治系的學生,究竟應該要成就甚麼專業?談畢業之後可能讓你們覺得太遙遠,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常以另外一種方式在你們生活中出現,正是當別人問你:政治系在學甚麼?你們有想過這個問題要怎麼回答嗎?
我承認,這個問題相當難回答,我過去面對這個問題時也時常感到窘迫,並常以一些堂而皇之的說法,像是政治學就是瞭解眾人生活、權力運作等說詞回應這個問題,雖然我們也許偶爾能敷衍或是躲避他人的質疑,但我們卻永遠不能忘記給自己一個交代,你究竟希望能在政治系學到什麼?四年後你能拿出什麼專業去跟其他系所競爭?而今天我希望能夠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政治系的學生應該要在這四年的政治學教育中,培養論述能力、切事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讓我們先來談談論述能力。論述能力即是你對眾人說話的能力,包含了口頭的論述與文字的書寫,我想最貼近論述能力練習的方式正式透過撰寫部落格貼文,可能有些人現在還不太能理解寫這些文章的意義,但其實寫這些貼文的過程中,都是在訓練你的論述能力,從你想到一個構想、寫下它、再上台至全班面前分享你的想法,這一連串的文字創造都是論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過程,而這項能力無論在工作、生活中都相當不可或缺。舉例來說,我之前所做的三份不同種類的工作中,都離不開文字的創造,包含新聞稿撰寫和文案提案及報告,而你論述展現出的優劣會直接影響你的提案成功與否,甚至直接關連到老闆、客戶對你的印象。但我想你可能會覺得,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其實不然,就拿上周六的畢業典禮來說吧,在畢業典禮上,每個到場的老師都被邀請上台向畢業生說一些話,但有的老師上台致詞還要拿稿低頭照著念,也有老師上台直接開誠佈公地說自己沒有準備,然後在台上糊裡糊塗的說了幾分鐘我完全聽不懂他要表達甚麼的言論,他們都是我們系上的老師,可是能把簡單的致詞說得好的人卻寥寥無幾,面對這樣的處境,你還會覺得論述是一項簡單的事嗎?說話看似容易,但是當你要對公眾說話,甚至要傳達一個想法、一個價值得時候,你需要的不僅是單純的語言能力,而是要能夠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語境,說什麼話才適切,才能讓人理解,甚至感染、說服聽者。而政治系學生的論述能力,與其他系所不同之處應該在於我們能夠知道不同語境之中應「對誰說話」以及「如何說服他人」,政治學的訓練使我們不斷置身於公共之中、暴露於眾人之前,例如透過課堂上社會議題或是價值論辯的過程,我們時常被迫不斷面臨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及論述,在如此教育環境下,自言自語與各說各話都會被淘汰,只有知道自己論述的座標,了解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具有真正論述能力者,才能在公共場域之中成為贏家。
而要能夠培養好的論述能力,便必須先擁有切事的視野,但所謂切事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讓我舉一個反例來說明不切事的危險處境。我在大二時曾對難民議題產生極大的興趣,還因此自費到德國的敘利亞難民營當了20天的志工,在那段期間我訪問了很多難民,嘗試瞭解他們的處境,甚至試圖幫助難民融入德國,這個經歷影響我很深,不僅激發了我對人權的熱情,甚至還想透過寫一篇論文,試圖宣揚難民的處境應獲改善並受到重視,我的總結性報告主題便是研究難民何以與恐怖主義產生連結,然而這個處境卻反而讓我漸漸與現實脫節,當我在做研究時,不僅面臨許多研究資料不足以佐證的困境,甚至也在最後的總結性論文發表上,備受許多教授質疑,我並不是在做論文回答一個問題,而比較像是一個人權倡議者,不斷宣揚難民的處境應如何改善。未能看見眼前的現狀何以形成,而僅不斷地希望他人能夠關注我所關環的議題,這種陷入自我催眠的傳教模式深深打擊了我,使我不僅在學術研究上面臨了許多困境,更無法在同溫層以外面對眾人的不理解。不切事的世界觀不僅會使你錯判很多事情,也會使你變成被人取笑的阿Q,因此為了要保有切事的視野,你必須時時保持清醒、不斷質疑你對現有生活方式的認知,才能讓你有跟世界產生連結及對話的機會。
而在認識這個世界後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其實才是最後、最關鍵的重點。面對眼前真實世界,你認同嗎?如果認同,何以認同?如果不認同,那你有更好的建議嗎?what is your next step? 不論在學校、職場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你所提出的方案才是別人認識who you are的方式。但政治學要如何幫助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在此我想舉出我修習其他系課程的經驗。大四上學期我完全沒有修政治系的課,反而去修了會計學,而到現在我仍然在修這門課,對我來說會計是我外於政治學認識世界的工具,它與政治學完全不同,不討論價值、不討論意義,只著重說明哪一個工具最精確、最能有效記錄帳目,我承認這項工具幫助了我認識交易的過程,甚至瞭解如何投資分析,然而在這一門課裡,我就像是擁有許多把鑰匙,但對於何以使用哪一把鑰匙、使用鑰匙所開啟的門又是什麼,這些疑問與想法是在這堂課裡完全阻絕的,會計學對我來說不像是知識的學習,它沒辦法能幫助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甚至認識我作帳時的目的。由此修課上的對比,政治學也許無法給你一套在市場中可以炫耀的「金融工具」,但卻訓練了我能夠瞭解我的每一步、以及培育我在認知現況後試著提出不同評價的能力,而我認為這項能力比起工具性的訓練更為重要、更有價值,因為政治學能訓練我在知悉每一件事情的成因後,嘗試提出自己的想法,試圖解決問題。以我在行銷公司實習的經驗為例,我在那家公司待的時間並不長,但已足以讓我認知政治學訓練思辨能力的價值,我在實習期間雖然接觸了很多以前未曾使用過的商業工具,但是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其實可以在最短一個禮拜或最常半年內熟悉瞭解,反而最困難的課題是你如何利用分析這些數據達到你要的預期目的,然而目的是甚麼、過去何以失敗、因果關係如何建立,這些問題的解答才是真正客戶需要的,也才是案子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在切世的認識社會與自己的關係後,現狀何以如此、你的評價、你的下一步、你的目標,這些觀點的提出以及你的下一步行動才是重點,也才是政治學教育裡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地方。
但上述這三項能力,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你該從何開始做起呢?其實我想提醒的是,東吳政治系這個環境正是你學習這三項能力的最好機會。或許你覺得現在的環境沒能幫助你培養上述這些能力,甚至覺得這個環境耽誤了你,那除了轉系轉學以外,你還能做些什麼?在這裡念了四年的政治學,我想我能明白你的失望、無助、或甚至是憤怒與不解,但是現在的我並不責怪這個教育環境,相反地,我認為正是這樣的環境才提供了你成長的機會。保持你的憤怒與不解,去試著想想環境為甚麼如此?你能接受這個現狀嗎?若不能接受,那你的下一步又是甚麼?
舉例來說,讀了一年政治學的你,或許對於「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政治學」感到更加茫然,因為上過一年的課之後,你可能發現你所學的政治學距離你的真實生活非常遙遠,政治學並未能培訓你懂得如何用「政治」的視角看待社會、認識自己,那麼請你現在開始想想,這個違和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有可能來自於老師的不認真教學,也有可能源自於課程選材的不合時宜,面對這個處境,你可以先去瞭解這個環境何以如此,並嘗試分析、評論現象,最後你要試著提出你認為「更好的解決方案」,並說服他人你的方案更好,以試圖落實你的價值。這一整套面對實然、形塑應然至創造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論述能力、切事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如果依韋伯所述「政治離不開善惡的沙場」,那我們作為政治學的學徒、這沙場中的戰士,我們便必須不斷地從日常中觀察善惡、面對衝突對立,最後實踐你所欲實現的善。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當環境糟糕時,人很容易逃避或甚至隨環境墮落,並等到四年後再來懊悔過去的不努力,而要能避免落入這種處境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難以達成的目標。前些日子,我翻到了以前陳老師在參加我的難民營分享會後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老師鼓勵我應該在畢業之前寫一本書,當作自己的畢業禮物,也是可以為政治系樹立一個目標,然而兩年後的我看到這一封信,我最後並未能成功寫出一本書,因為當初的我放棄了追求如此困難的目標,就這樣平淡無奇的過了大學最後的兩年,然而現在的我很後悔,如果我當初有為自己立下這個目標,期許自己能夠有成為典範的機會,那麼今天的我不會只有這樣,我會擁有更多戰績,並學到更多東西。如今,我欲藉由我過去的總總遺憾與失敗,提醒你們切勿重道覆轍,永遠要記得追求困難的目標,並且勇敢去嘗試,雖然你可能會出糗跌倒,但你也會因此知道自己錯在哪,並認識到自己還要花多少努力才會進步,可是如果你放棄嘗試,你就真的什麼都不會學到,什麼都沒有了。
祝各位學弟妹在接下來的大學兩年中,都能追求獨特的人生,並在政治學教育中成就不凡!
Best,
許芷敏
寫給政治學系大一新生的一封信
歡迎各位學弟妹來到東吳政治!
不論大家來到政治學系的機緣為何,相信各位在十幾年的學習歷程中,對於政治的理解多半來自於公民課本、家人的閒話家常、口沫橫飛的政論節目或是資訊量令人目不暇給的社群媒體。有人可能認為,這些管道搭起了他們與政治學之間的橋樑,但在進入政治學系後所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一切外界的資訊保持距離,長保懷疑的態度;面對自己,則要拋開現成的觀念,無時無刻不向自己提問「為什麼?」,打破腦袋中一個個的理所當然。我們時常聽到「培養獨立思考、進行批判的能力」,但是當我們無法質疑一切,何以跳脫框架,宣稱自己能夠「獨立」思考?當我們無法批判性的檢視自己的思維,又怎麼可能對外在世界進行有力的批判?
第二件事是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現實感。學術的研究時常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甚至是不合時宜,往往就是缺乏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關懷,就像是台灣政治學研究多有關於政黨、投票、選舉的研究,但是其中有多少注意到了時代的變化?有多少注意到了當今的公民是如何的依賴網絡科技,在網路平台上形塑公共意見、發動集體行動?當一個政治生活虛擬化,甚至虛實難辨的時代來臨,傳統的政治學將無用武之地,這時,就得仰賴大家的現實感,找出並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另外,大家也很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我要看這些古人寫的書?」、「古人的生活不是離我們更遠嗎?」其實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除了歷史性的知識外,可以學習的是一種治學的態度和方式——他們在著書立說時是如何保持自己與他們所要處理的問題之間的關係;他們如何從生活中體察真正重要的問題;他們用什麼方式處理這些問題,藉此讓自己培養出政治學的銳利眼光。
最後一件事則是養成接地氣的習慣,不論討論什麼問題,都從自身面臨的處境開展。政治學作為面對公共事務,解決問題的學科,勢必是從自己生活週遭的問題開始以至於一個更大範圍的共同體的問題。假若身在台灣而只關注美國,不但難以切實地體察美國人的問題,也無法對自己的共同體做出貢獻,學習政治學將難以發揮作用。
希望各位學弟妹在未來漫長的路途中,面對台灣艱困的外交處境與惱人的藍綠惡鬥,千萬不要灰心喪志。兩到三年後,你們都將成為公民,即要共同承擔台灣的政治困境,而身為政治學系的學生,更應該培養自身的能力,為家園盡一份心力,共勉之!
學長 紀安 上
寫給政治學系大一新生的一封信
親愛的學弟妹們好:
不論你是將政治學系作為第一志願亦或是不小心誤打誤撞了進來東吳政治系,學姊都想在此以一位在政治學系中跌撞打滾了三個年頭的過來人經驗,娓娓地告訴你們一些關於東吳大學政治系,你必須得提早認清的真相,以及如何才能不虛度最青春年漾的大學四年,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政治系畢業生、一位具備完善能力的政治人。
首先,在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的網頁中言道:
『本系教育目標如下:
(一)開拓全球視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積極從事國際學術交流,培育學生的國際觀。
(二)瞭解政治事務:結合所學知識理論,洞悉國內外政治環境與實務運作。
(三)掌握社會脈動:增進對社會趨勢的認識,提升對社會發展的敏感度。
(四)關懷公共利益:培養關懷人群的使命,以促進公共利益為職志。』
以上這四點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的教育目標,相信聰穎如你應該也能和我一樣察覺這都只是話術的幌子。
但與其浪費唇舌抱怨環境很爛,不如把口水省下來叮囑不要讓自己變得一樣爛。
並且千萬不要就此甘願被耽誤。
然而,
如何避免在政治學系的場域中飄浮無依的茫然感?
(一)認清政治學學科的不合時宜
何謂政治的答案絕對已經不單是厚厚的教科書裡兩言三語的國家、領土、主權就能概括的。
(二)釐清身處在全球化與網絡時代的政治場域變成什麼模樣
因為政治本是在生活場域中進行的活動,在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下它的樣子勢必已不再貼切教科書中所講述的那般,若不早警覺這一點,你所將得到的更多會是政治學系與現實脫勾的失落感。
(三)探清自己是以政治作為志業還是職業作為政治人的期許
並在探詢志向的其中認清「自身」與政治的關係,而非僅是不斷地宣揚政治與眾生之事的關係,才能探詢專屬於你的信念與價值對於政治行動的意義。
來自真誠與真心的建議:
(一)不要讓你的腦袋變成肥料,在可能陳腐的教育土壤裡保持警覺!別一不注意就隨之一同腐爛了。
(二)盡可能的培養與累積你的腦袋資本,成為具有流動性、彈性的政治人。
(三)與其盼望著如何藉由政治學系的培養讓自己在四年後帶著光榮與驕傲感畢業,不如讓自己在這四年間一點一滴的發光,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
(四)不要信服於教科書上陳腔濫調的名詞解釋,在這四年間請堅毅並不斷的尋找「什麼是政治?」的終極答案
再嘮叨一下,許多人都說大學期間將會是你一生中唯一且最自由的時期。然而,學姊認為這樣的自由並不是指恣意無為的享受的自由快樂,而是在這四年的學生身份中,你可以是一塊全然、全新、可塑性很高的黏土,盡情勇敢的嘗試並體驗各種形狀的模樣和失敗的樣子。所以在此勉勵各位學弟妹在眨眼一晃即過的四年後,都能成為一個具備完善能力的政治人、並捏塑出自己心目中閃閃發光的模樣!
最後,送給大家韋伯的一句話:「政治是一種併施熱情和判斷力,並不斷地去使勁出力,才可能緩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
投身成為政治人其實就是在做一項穿透硬木板的工作,過程一定不輕鬆,但你堅定堅持的成果也必定不會使你失望。
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學姊 囿萱上
寫給政治系大一學弟妹的一封信
學弟學妹,恭喜你們又走過一個里程碑,進入到大學,又選擇了政治系。不論你是因為何種因素而加入,這四年普遍是你們所有人身為學生的最後四年。在這四年,你們想學習什麼,以及學會了什麼,都將取決於你自身。
政治系的第一年,你們所學習的必修課程,大多都有著標準答案,無論是政治學的解釋名詞,或著是簡答題。然而,如果你選擇繼續走下去,將會發現政治的領域是一片汪洋,你將乘著渡船在海上打撈著,而且永無止盡。思考將會是我們的漁網,若放棄了打撈,那就會成為迷失在海上的一介遊魂吧。
在第一年,你就得先認知一件事情,政治系的課程,那些理論大多都是立基於過去之上,然而我們卻是現代人,就當我們看著過去時,時間將不斷地將你推向未來。
四年會如飛梭一般地過去,如果你單單攜帶著在政治學系中課程的知識,那是遠遠不足的。
臺灣的社會將文理分開,認為兩者是不相關的,然而現今社會的風貌早已不是如此,我們只不過是在舊時代的教育制度下所產出的不合時宜的分子。所以,在大學四年,在政治學系中,你要將這些擺脫殆盡,學習過去並且思考當下,放眼未來。不要害怕獨特的觀點,那正是我們政治系唯一的利器,當你選擇成為普羅大眾的那一員,那份利器將會消失。無可避免地,當你投入到社會中,並且尋求工作時,那份特殊將能夠使你脫穎而出。文組並沒有比較輕鬆,因為你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只屬於你,別人模仿不來的創意。
就本系的課程設計而言,跟其他學校不同,雖然有學群但沒有分組。這倒底是好是壞,各人各有各的說法。在我看來,雖然自由選修可以讓你觸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如公共行政,國際關係,政治思想。然而,散落式的選修方式,如果沒有一個完備的方案,你將會覺得自己學習的各種專業是無法連結的。其他學系,或許會像鑽頭一樣地不斷挖深,承襲你過去所學的,並且繼續往更深更專業的地方邁進。這在我們政治學系的課程設計中,並沒有安排類似的事情。所以,你若期待專業,只能自身前進,也別忘了身邊的同學們,互相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後,網絡的科技將社會塑造成一個快速更迭的潮流。四年晃眼即過,祝福你們能在四年內能向世界的天空翱翔,而不是流落於被束縛於這塊地面上的大眾。
寫給政治學系大一的一封信
學弟妹們好,
首先想提醒你們,要從未來四年花費四十萬學費的129學分所主修的政治學中,堆砌出你出社會能跟他人比試的武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們應保有獲得這場投資成功的企圖心。
也許在學期正式開始前的新生始業輔導,你們便從一些學長姊那兒聽聞涼課選修大全,以及對於系上教授的評價,先不論這些教戰手冊的正確性,你們會發現的有趣現象是,本系學生對多數課程評價不高,這可能來自兩個原因,一是教學生態有待檢討,二是學生對於「政治學是什麼」期待與現實的差異。
大一必修的「政治學」以及往後的許多課程,會像是理論的導讀,希望你們不要因此限縮了對政治學的認識,因為只背誦考卷上的正確答案,無法使你進步、無法使你真的認識你所要研究的田野-人們的政治生活,當你們在系上課程中接觸一個又一個學說,倦怠迷惘政治作為學科的無趣時,請勇敢地對自己的學習「置疑」,學說的價值在於它於其所在的當代解決了什麼問題?該學說對於2018年的你與現代的意義是什麼?當代眾人生活的重要問題是什麼?用這些提問檢視你在每一門課的學習,即便台上施教者的教學方式不得你滿意,當你心中有這些疑問並試圖回答它的時候,你正在努力免於因為教學生態惡化而被耽誤。
學弟妹們此時此刻認為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政治學呢?希望隨著年級越高,你們能越常思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希望你們獲得豐富的經驗當作回答問題的題材,多數時候我們的學習容易偏離現實生活的當代政治環境、在地政治事件太遠,創造機會置身在政治學田野之中,感受語詞、權力搏鬥,這並非命令你堅定一個立場投入倡議,而是無論你身在政治事件的哪個位置,政治學的精神會教導你:千萬注意人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以及必須解決的問題之間的距離。
期待你們充滿無限可能的大學生活中,在面對起伏或挫折時,能一邊收起失落一邊自力圖強,不要虛擲四年光陰。
學姊 劉千萍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