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中,政治如何作為一項志業?
韋伯的政治作為一項志業演講背景是將近100年前的德國,顯然與當今社會的環境有許多差異,其中改變最巨的無非是在交通與科技發展下帶來的全球化現象,其改變了人類生活的許多型態,帶來資訊、網路的流通及時空的壓縮,這樣的高流動性是百年前的德國無法比擬的,整體社會分割成的全球人與在地人,這樣的差異使得交流與溝通變得困難(即便資訊非常的流通),過去的政治場域也越趨複雜,缺乏理性、價值上的交流空間,退一步來說即便我們擁有公共空間,這樣的空間也只是一種假象,大家純粹各說各話。那如果政治在現今社會中已失去本質意義,那又如何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呢?
如何看待現今教育中人文社會學科的處境?
此外,韋伯在此演將中也提及了做為一位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個人性質,包括了切事的熱情、判斷力以及責任感,同時也必須兼顧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即便兩者間有著矛盾性。我認為這樣的特質與素養是需要透過深刻的思辯與入世才有可能擁有的,特別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下,若無法成為一位全球人,帶著自身的信念與價值,去判斷高流動的資訊,難免就會淪為瞎子摸象的窘境。但現今的台灣教育卻少見這些訓練,說白一點我們所受的教育是為了成為一項商品,販賣自身擁有的某些技能,而人文社會學科所教授的思考、理論並非這社會最需要的,也因此價值低落為人輕視。社會系與政治系同為人文社會學科中的一環,即便對於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不同,但都是希望拓展思辨,使學生對於整體社會有著更深的了解與批判,最終有所回饋,若這些價值是不被重視的,又或者不切社會現況,又該如何使學生進到真實社會中去實踐呢?而韋伯所提的志業政治家特質,又如何能被培養呢?
最後,感謝系主任撥冗閱讀,期望能從您身上得到更多見解。
祝
平安
學生李佩儒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