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您好,我是目前就讀於三年級的學生,劉千萍。
初讀韋伯<政治作為一項志業>是我大一的時候,當時最被韋伯吸引的敘述,是他提及:以政治為志業者應具備之重要特質乃切世的熱情、責任感、判斷力,令我以身為一個政治學系學生感到振奮,並期待未來四年接受的政治教育,能堅韌自身以政治為志業的能力,然而,如今我想回應自己當初那過於淺薄、且與三年來的經驗事實大相徑庭的憧憬,故特此來信給系主任,希冀與您討論關於本學系提供的政治教育,以及本學系的招生困境。
大三再讀韋伯<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他從其所處時代的政治權力運作模式變遷,描繪「政治是一種並施熱情和判斷力,去出勁而緩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並預告以政治為志業者的艱困前景,論及這篇1919年的作品,並不是用來催眠政治學系學生,從事政治工作是有相應高尚的精神與特質,而是因為它帶給我兩個探問,一是當代的政治在哪裡,二是就讀政治學系能成就什麼?
韋伯指出一連串政治的所在,必是圍繞著權力競逐、以武力為手段並採取責任倫理的行動,並且政治是涉及終極世界觀的對立的,當全球化效應重新鍛造了當代人類的境況,若要考察政治的所在,當今權力鬥爭的中心也超越了《政治作為一項志業》考察的題材,如果現代化後的全球化效應擺置於政治學核心,過去從估希臘哲人開始的經典都將褪一層光彩,因為正如鮑曼所觀察的,時空壓縮的當代,新的階級分層和階級對立產生,人類對於生存目的的定義也出現革命性的改變—當代社會已成為一個消費者社會(這意味著社會塑造成員的方法和它所提出的並讓成員們遵守的標準,與消費者這種角色的義務合一),政治的對立場面,怕是已從終極信仰的對立,轉變成全球自由移動資本的階級對立,在探問當代的政治所在時,全球化帶給人類的後果是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可忽視的政治真實。
伴隨著這個探問,我擔憂本系的政治學是否遠遠脫離當代政治,本系提供的政治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似乎存在危機。
本系學生固然不會人人都捲入政治行動之中從事政治,但主修政治學這門學科,我們不可能避開尋覓政治、認識政治,因為這門學科是圍繞著政治的所在進行觀察、置疑、研究、實踐,故政治教育應當也是圍繞著政治的所在進行,然而,這卻是本系學生最弱勢、最害怕面臨的場域。
面向學術研究,在認識政治學經典學說之後,我們期待教授能向我們展示當代政治題材並展演如何料理題材,現實經驗中,我們花費最多時間的練習卻多圍繞在競賽背誦學說以及練習上台報告,上述兩種訓練並非毫無價值但卻無助本學系考察政治,於是,當我們欲面向政治,甚至比街頭巷弄議論政事的鄉人來的荒誕、不接近真實,政治學系的價值顯得黯然失色。
第二個探問關於「就讀政治學系能成就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將觸及的是本學系的招生困境,顯示著大學學系在當代被定義的功能屬性已超出追求學術。
近年來,每逢大學考招放榜,最熱門的網路搜尋之一便是「各科系求職地圖與相應的薪資」,不知從何時起,選擇就讀科系便與職業探索密不可分,此一現象也正是消費者社會正發揮作用,在它之中的人們對於人生規劃的意義存在著一套消費者思維,在消費者社會中,一個學科或行業的價值,乃是以「它的成員未來是否會是一個有力的消費者」作為衡量,因此「從本系畢業,會使我在消費者社會中增值嗎?」成了選擇政治學系之學生的心頭掛念之一,在這樣的思維下,沒有相關專業證照支撐的政治學變成了弱勢者,更危言聳聽的說法是:當代政治學系在被某種政治現象消滅。
請問系主任,招生景況年年慘淡的本系該採取怎樣的策略直面這個危機?置身於本學系的固定成員―教職員們,是否察覺消費者社會鍛造出的思維?而本學系除了是一個學術追求的單位,更是消費市場的商品供應者,面對的是一場競爭「誰能培育更具有全球自由移動資本的人才」的市場。
感謝您撥冗閱讀!
祝 順心
學生劉千萍 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