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第七章:永恆的邊緣:無時間之時間

1.導論
時間的概念與範疇在傳播技術發展有不同的定義與認知,為了理解在這樣的技術發展脈絡下時間的轉化,作者針對時間與社會之間的變遷關係來討論,其中針對全球金融、工作時間、生命週期、死亡、戰爭及媒體的角度來舉例。

2.內容:

全球賭場(比秒還短的資本交易)
時間成為金融交易市場中的關鍵因素,速度決定了獲利或是損失,有相當比例的金融交易奠基於對未來時間的捕捉來製造價值(如期貨、選擇權)。
-時間在為了貨幣化的目的而被賦予了虛擬價值,資本不僅壓縮了時間且吸收了時間,透過消化其秒鐘、年月而生存。
-電子管理下全球資本市場對時間的操縱與消滅,是新式會滅性經濟危機的根源。(不斷膨脹的估值與投資未來,破壞生產性投資的動機,帶來投機、賭注)

彈性時間企業
-網路化生產的彈性管理系統,依靠的是彈性的時間性、加速/減緩商品週期的能力、設備/人士在時間上的共享、對時間差距的控制等,時間被當成資源來管理,且是一種產品間的差異因素,在此狀態下時間不僅被壓縮還能被處理。(p.487)

工作時間的變化
-工作時間朝向多樣化,而此多樣化的根源來自:勞動市場管制的制度性差異、高階專業者與非技術勞動者間的差異。社會的真正議題並非技術帶來工作時間的縮短,而是工作時間的普遍多樣化,而這樣的多樣化最終是以工作者在管理時間的能力差異衡量。
-工作與技術間的挑戰在於,社會中大部分人口一生的工作時間縮短,有價值的工作間縮短及勞動的加速汰換會造成社會凝聚制度的終結,導致"年齡戰爭"。(p494)

生命週期的模糊化
-從生物-社會的生活原則轉變成社會-生物,由社會的範疇訂定了生命週期,一切的組合都有可能,也都由社會決定,這樣的趨勢導致生命週期概念的生物基礎最終模糊化。其所帶來的是人類的生物時間以及時間節奏的消滅,俗世的生物節奏已被存在的抉擇時刻取代。

否定死亡(追求永恆)
-對於死亡的兩個主要趨勢:盡力預防與奮戰到底,如先進社會對健康風尚的追求、衛生的建議與強制性要求等。
-我們社會的主流趨勢,乃是將死亡從生命中抹除,以表現我們的技術野心。(p.503)

瞬間戰爭
-可為社會所接收的戰爭條件:(p.505)
1.不涉及一般公民,由專業軍隊執行,強制徵招必須留到真正緊急的情況下才能發生
2.戰爭應該短暫,甚至瞬息之間,後果才不會徘徊不去,造成人類與經濟資源的枯竭,衍生正當性問題
3.戰爭應該乾淨俐落,破壞要在合理限度內,且盡量不讓公眾知道,要緊密結合資訊控制、形象塑造與作戰
-戰爭的轉化反而帶來新式的暴力衝突,如恐怖主義。

虛擬時間
-多媒體超文本(hypertext)的無時間性乃是我們文化的關鍵特色,一種既屬永恆又屬瞬間的文化,其永恆來自其來回整個文化表現的序列,瞬間,因為每個安排和序列端視任何既定文化建構所引發的脈絡和意圖而定。(p.511)

3.結論:
什麼是時間?時間乃是事物的先後順序,若沒有事物則沒有時間(p514、515),但在網路社會之下擾亂(改變)了過去社會中事物原有的序列,系統性的混合各種時態,如現象的壓縮、瞬間的發生、序列中的不連續性等,序列的消除創造了未分化的時間,而這形同"永恆"。

4.問題討論:
在這種瞬間時間的發展下,是否還有長期、規律時間的可能?瞬間時間的概念對個人而言實質影響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