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結論

《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結論
導讀:
「我認為這個網路化邏輯會導致較高層級的社會決定作用甚至經由網路表現出來的特殊社會利益:流動的權力優先於權力的流動。」

信息時代最重要的角色「網路」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網路是一組相互連結的節點,節點是曲線與自己相交之處」
所以什麼是節點呢?金融網路中,股市交易市場是節點、政治網路中,國家、國際組織是節點。簡言之,就是信息沈澱、被運用的停損點
「在一個既定的網路中,流動在兩點之間沒有距離,或有相同距離」
由此可見,信息時代網路的關鍵概念在於「超越空間、壓縮時間」,也因此無群無盡的解構、重構社會文化與社會結構。

信息時代下的資本主義,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人類社會第一次劇烈的重構來自於工業革命醞釀的資本主義,所以可將資本主義視為人類社會變化的原動力,也因此觀察到再次的社會結構改變,應該回頭來檢視信息時代的渲染力,對於資本主義是否有影響。

「管理與生產朝向網路形式的演變,並非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消亡,在各種不同制度性表現的網路社會中,實在還是資本主義社會」

「金融資本的操作和競爭,必須依賴由信息技術所產生與提供的知識與信息,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信息發展方式兩者之間結合的具體意義」
因此,資本若非全球化,就得變成全球化

那是否有全球性的資本家呢?
找不到,但是有一種整合的全球資本網路,決定了所有資本家的一舉一動。
「有一種沒有面目的集體資本家,由電子網路操縱的金融流動所構成。」

那勞工呢?
「勞工失去集體認同,在能力、工作條件與其利益和計畫上日益個體化,誰是生產者?誰是經理人員?誰是僱用者?……生產系統中都日益模糊了」
勞工由集體化解構成了個體化。

結論
「在這個後設網路與全世界的個人、活動和地域之間創造了無盡的社會距離。並非人民、地域與活動消失了,而是他們的結構性意義消失了,淹沒在後設網路看不見的邏輯之中……
「網路社會的新社會秩序對大部分人來說都越來越像後設的社會失序;換言之,像是自動隨機的事件序列導源於不可控制的市場邏輯、技術、地緣政治秩序或生物決定論」

問題與討論:
1.    所以在網路興盛的信息時代之中,是否真的壓縮了「距離」?或是拉出了新的「距離」定義?

2.    進入了網路興盛的信息時代後,社會的樣態是否宛若回歸了類似霍布斯所提出的「自然狀態」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