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空間
壹、導讀
本章試圖描述資訊時代中,技術、社會、空間彼此互動的複雜狀態,卡斯特假設網絡社會裡,空間組織了時間,新社會的特性,是以知識為基礎,圍繞著網絡而組織,以及部分由流動所構成,資訊化城市並非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特徵是:流動空間的結構性支配。(頁491)
流動空間的支配邏輯更在全球帶來兩種趨勢。
「流動」在資訊時代的意義
卡斯特以兩個空間系統的分析論證新空間組織的邏輯,分別是先進服務業空間系統及新工業空間系統。
這兩個空間系統,皆以資訊流動為基礎,新空間系統的內含邏輯/命令便是「流動」;顯示我們的社會環繞著「流動」而建構起來,流動不僅僅是社會組織裡的一個要素而已,流動是「支配」了我們的經濟、政治與象徵生活之過程的表現。(頁505)
新型都市-巨型城市的分析,是流動的焦點與權力中心所在,則指出流動空間所在的節點核心,既與全球連結但又和地方脫節。
空間是結晶化的時間
根據社會理論觀點,空間是共享時間之社會實踐的物質支持,卡斯特附加指出,任何物質支持都有其象徵意義,空間把同一時間裡並存的實踐攏聚起來,正是這種同時性的物質接合,使得空間相對於社會有意義。(頁505)
流動空間的物質支撐、造成的趨勢
流動空間乃是通過流動而運作的共享時間之社會實踐的物質組織。
流動空間作為資訊社會中支配性過程與功能之支撐的物質形式,卡斯特論道,有三個層次的物質支持構成了流動空間:資訊技術、節點與核心、管理菁英。
資訊技術是現代世界的流動網絡之表現,形成了一種作為基礎設施空間形式。
節點與核心是流動空間的坐落點,不是指稱特定社會文化環境界定與功能特性的地方,前述對全球化城市的分析,便刻劃了節點與核心的特徵。
管理菁英的組織能力則使空間得以接合,卡斯特還指出另一道社會支配的孿生機制:菁英是寰宇主義的,而人民是地域性的。權力與財富的空間投射到全世界,民眾的生活和經驗則根植於地方,根植於他們的文化和歷史之中。社會組織的邏輯越是超越地方的邏輯,那麼全球權力的邏輯就越能脫離國家社會的社會-政治控制。(頁510,此處鋪陳了卡斯特對於地方空間與流動空間緊張關係的關懷)
流動空間的支配邏輯帶來兩種趨勢:
1.菁英形成自己的社會,排他、隔絕的社區,躲藏在地產價格產生的接近障礙之後。這樣的社區,有空間界限及人際網絡的次文化。
2.歷史終結的建築物:營造出一種生活方式與空間形式的(趨同的)設計(無關地域歷史的),以便統合全世界菁英的象徵。
地方空間與流動空間
流動空間並未滲透到網絡社會裡全面的人類經驗。絕多數的人感知到的依然是以地方為基礎的空間,一個在家與世界之間的所在,地方空間的邏輯奠基於地域性的歷史根源、認同。
人民確實依然生活在地方裡,但由於我們社會的功能與權力是在流動空間裡組織,其邏輯的結構性支配根本地改變了地方的意義與動態......結果是兩種空間邏輯之間的結構性精神分離,構成破壞社會溝通渠道的威脅。支配性的趨勢是要邁向網絡化、非歷史的流動空間之前景,意圖是將其邏輯安放在分散的、區隔化的地方裡,讓這些地方之間的關聯逐漸喪失,越來越無法分享文化的符碼。除非兩種空間形式之間刻意建造文化、政治與實質的橋樑,否則我們或許會一頭栽向平行宇宙裡的生活,彼此的時間無法配合,因為這些宇宙被包容進同一個社會超時空的不同向度之中。(頁524)
貳、討論
主張:都市更新案裡此起彼落的抗爭形成近年台灣的一脈社會議題,這正是地方空間邏輯向流動空間邏輯的控訴、對抗,幾乎無可能倚靠在地人而自勝,公民社會的地方邏輯往往只能靠機運,試圖取得政治投機客的贊成,故我認為,檢視都市更新的正當性依據或成效評估,用「土地正義」的口號為訴求,過於無力與過時,應以是否「創造流動空間」為邏輯、策略,對於都市更新案進行監督與批判。
提問:本系若欲發展一組城市治理相關課程,如何協助同學考察全球化的、流動空間的邏輯,以及認識地域的地方空間邏輯?在資訊時代中,政治學的治理知識應站在什麼位置並發揮什麼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