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二卷,〈認同的力量〉,第四章


一、導讀
在「父權制的終結:資訊時代的社會運動、家庭與性」這一章中,卡斯特提出在社會中個人人格因家庭結構和性範式的改變而轉型的命題。他認為:「家庭構成了基本的社會機制,而性欲特質與人格是相關的。這就是結構變遷和社會運動的互動(即網絡社會和認同力量的互動)如何轉變了人們所作所為的證明。」P.159

二、網絡社會中的結構變遷: 
(一)父權家庭的危機:
父權制的特徵是在家庭單位中,以一種制度性地的掌控規律強化男性對婦女和子女的權威,而這種源自父權制與文化的支配性和暴力也在個人人格與人際關係中留下了痕跡。因此,父權家庭的危機指的是當代環境下的家庭模式的弱化,而促使家庭終結的趨勢,並非僅僅指向現代產物:核心家庭,而且指向幾千年以來一直由父權支配為基礎的家庭。

(二)危機的根源:
這種家庭危機產生的根源在於職業女性的出現。由於經濟的信息化、網絡化與全球化導致婦女大量從事職業勞動、進入支付薪水的勞動力市場,家庭與勞動力市場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大部分婦女的工作都不再是家務勞動了。

(三)危機的產生:
婦女開始進入工薪工作與勞動力市場的一環後,對家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為有了獨立的經濟收入使女性在家中的地位顯著提高。進而,當男性的工資下降且發現女性竟然帶著薪水回家時,父權制便無法阻擋雙方坐下來平等協商了。

三、認同在社會運動中重構 
(一)認同與女性
卡斯特認為:認同是行動者自身的意義來源,也是自身通過個體化(個性化)過程建構起來的。它儘管能夠從支配性的制度中產生,但只有在社會行動者將之內在化,並圍繞這種內在化的過程構建其意義的時候,它才能夠成為認同。

舉例來說:女權主義在美國的發展是透過女性一面爭取平等權,並一面不間斷地在工作、法律和政治方面充實壯大自己;而另一方面,文化女權主義和女同性戀女權主義則強調女性的特殊性,建立另類的女性組織。

(二)社會運動與認同
婦女工作改變以及婦女意識改變過程背後的驅動力,除了信息與全球經濟的興起,人類生育技術的進步,必不可少的還有婦女鬥爭的極大高漲、婦女運動的全面發展。這樣意識的覺醒與改變也促使著女權社會運動的發展,並通過鬥爭和話語藉此機會去除社會的性別體制,以解構和重構女性的認同。

四、性與認同
(一)性與家庭的關西
性,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父權主義需要強迫的異性戀,家庭也只與異性戀前提有聯繫,一旦異性戀的大前提受到挑戰,家庭將會全盤崩潰。
 (二)同性戀運動 
沒有了制度性的限制,性解放就成了自我表現的新領域。更者,女同性戀與男同性戀運動不僅是一場爭取自由選擇戀愛對象和戀愛方式的基本人權的運動,同時也是性認同和性解放的有力表現。​​
但同性戀運動的核心不僅只是涉及情慾偏好而已,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根本性的認同,而這種根本性認同的建構正是特殊的政治性過程。

五、結語
歸根結底,在網絡社會中的新權力中,父權制的危機是由信息資本主義、女權主義和性認同社會運動的相互作用所引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