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目前就讀於三年級的學生,劉千萍。
從錄取大學的那一刻起,政治學系學生便要學習如何應付「你以後要出來選嗎?」這樣的問句,這道問句並非只是給政治學系學生帶來困擾,它更是一個關鍵的鏡子,探照出該國國民對政治的認識:在我國國民眼裡,政治就是選舉以及一切圍繞著這場活動的競逐者、施壓者的行動,且他們多是不信任甚至鄙夷地看待從事政治之人的,因為這些從政之人的活動之於國民的生活,只是混亂的雜耍秀、包藏騙術的諾言競賽。
政治學系學生一面積極否定修習政治學的目的是為了加入前述的活動,另一面,又不斷地從系上課程得到一個似乎體面但充滿矛盾的暗示:沒錯,東吳政治學系有許多畢業生都是國會中優秀的助理,看哪!東吳教授們的政治實踐,他們在國會系次與官職上皆有好的表現;我們得到了一個暗示,政治學系的學習好像有助於加入那幫行列,我們比別人更懂政治是怎麼一回事。
以上是我身在這個科系的現實感受,但我認為這樣的景況偏離了政治學的價值,同一般國民一樣對政治僅有偏狹的認識與實踐。
做這門學科的學徒,我們有義務正確地認識政治,這不是指去選擇感覺上最正確的立場、或信仰看起來最正義的意識型態,而是指認出人類社會互動的「政治性」、找出對當代人類生活具有支配性力量的結構及其運作邏輯、試圖解決人類社會的病徵,它的田野勢必是圍繞在權力、支配力的所在,隨著時代遷移、人類社會中技術的更新,這些田野可被發現之處也會轉變,現為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扮演支配性力量主導著人類社會生活邏輯、掌權者施政衡量、經濟活動組織結構與生產模式的,已經不是一疆域內的國家主權者,資訊時代不可抵擋的全球化效應已經使政治學的許多概念受到挑戰,如同在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中,也揭示了當今網絡社會組織的邏輯是創造資本、技術、生產力得以流動的空間,人們隨著新形態工作模式的出現改變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網絡社會不再被傳統的治理思維主宰。
從本系系必修的規劃,檢視本系如何看待政治學的研究田野,我試著分成兩個類別,並分別提出其過時之處,第一類我稱為理論研究類別,大致涵蓋政治思想領域與國際關係領域,在此類別的課程,我們穿梭於典籍與學說之中卻不知與其保持什麼關係,除非有一個具有現實感的命題拋給學生,讓我們檢視其是否能夠解釋當代政治問題,因為網路所支撐起的生活,並非這些學說著述的時空,在我們的時代,空間與時間的概念都被網路科技改寫,文化產生互動以及如何互動的形式也在資訊技術下,建構出新的人類社群模式,這類別中的科目,急需注入具有現實感的討論。
第二類我稱之為理論實踐類別,大致涵蓋比較政治領域與行政政策領域,此類別的政治學題材是較有機會觸及本地社會、且應放置於我們所處社會檢視的,然而行政治理與城市治理技術的討論題材總是距離台灣甚遠,在資訊時代中治理術的核心邏輯與成功指標為何呢?比政領域在導論完各國政治制度演變後論及選舉制度,乃是將選舉視作政治權力取得的途徑,故以其為田野,透過「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投票行為與選舉策略」兩個途徑的梳理,除了認識民主政體的遊戲規則以外,卻無法看清這場遊戲的幕前與幕後,因為對於政治權力累積的途徑、個人政治意見形塑的途徑沒有更進一步的探究,同樣地這方向的探究也不應忽視資訊技術與網路已是一切政治行動的背景。
以上觀察想與主任進一步討教,如何使本系課程更合身於當代。
以上觀察想與主任進一步討教,如何使本系課程更合身於當代。
感謝您撥冗閱讀!
祝 順心
學生劉千萍 敬上
(下圖為東吳政治學系系必修列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