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您好:
在與您討論完「是否應該將政治視為志業之後」接著,我們發現由於時代的變化,許許多多既定建構的社會行為模式也產生了極大的差異。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一個網路的社會,這樣社會的解構、重構之後,我有兩個問題想要詢問政治系的系主任
首先「原本的政治學領域,還剩下多少的知識是因時制宜的?」
我們都知道,現在側重的政治學研究與學說發展,在於政治實務上的運用,然而支配這個領域主要的學說與理論大多是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時期所發展出來的學術巨擘,很明顯的是現今的網路社會、資訊時代人們與社會的「行為」與學說發展確立的時期有著極大的差別,在這樣的結構性因素下,我們的所學又剩下多少的專業是可以在網路社會時代所使用的呢?
對於我而言,我認為判斷標準就在於建構在「行為」所歸納演繹出的學說,都應該被懷疑是因時制宜,由於學說的素材在於行為的本身,所以必須去比較的是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之時,網路資訊時代的人們行為是否與當時一樣,若不同則無法類推適用於現今的社會。也就是說政治領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對於知識本來就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對於知識進行認識。
接下來「若是在網路上可以取代教學的作用,那實體的教學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知道,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知識的獲取與吸收漸漸地不在如此的困難,許許多多的專業知識都可以在網路上獲得,也就是說教育的場域不在局限於學校裡面,取而代之的是漸漸的走向了網路資訊的媒介之上。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理解的是「自學的能力」已經漸漸的取代了傳統的「校園教育」更精確地來說,學校的價值已經漸漸的被網路資訊平台取代。
在學校的訂位受到網路挑戰的情況下,若知識的獲取、專業領域的培訓都可以透過網路平台獲取、養成的話,那「來學校」這件事情,在於這樣的一個世代還剩下什麼樣的價值、又是什麼樣的訂位?
其實綜合上述兩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因網路資訊發展而解構、重構的社會裡要如何去認識政治學的專業,希望系主任撥空為我們解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