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寫給系主任的第二封信:在資訊時代的網路社會如何正確地認識政治

系主任您好:
我是政治學系二年級的學生,我叫曾珉妮,許多人見到我的第一印象都會認為我是中文學系的或亦是日文學系,也有不少人覺得我是音樂學系的學生,因此每當我說出我是政治學系的,他們都會為之訝異「你看起來不像政治學系的」是許多人給予我的評價。
是甚麼讓他們覺得我並不是政治學系的呢?可能是我的談吐?我的衣著?或是我給予人的感覺?這樣的舉例可能不是足夠清楚,再舉一個政治學系學生最常被問到問題好了,就是「你會出來參選嗎?」這個問題在我大學生活中短短兩年的時間,被問了不上百次,這兩個問題我將它歸納為:「人們對政治學系的刻板印象」。談到政治,人們心中第一個所想的,可能就是選舉。
那麼為什麼一談到政治人們就會想到選舉呢?除了經驗的傳遞外,還有一點就是媒體的影響。媒體在整個政治結構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政治將他歸納為第四權,他將政治的內涵、組織或亦是決策方式都重新的塑造,使的執政者可能必須走向那些較為吸引眼球的議題或放棄一些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媒體往上增加了資訊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進行重構,誘發了一種新的社會形式——網路社會,人們在吸收經驗上變得快速便利,快速、大量的經驗靠著信息不斷的傳播我們吸取了更多的信息與經驗但卻無法分辨它是否正確。
就拿最常使用的懶人包來說好了,懶人包是一個了解這事件始末的人為了大眾能快速方便的知道事情的始末而撰寫出來,但是撰寫一定會帶有他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和想像,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懶人包的時候其實是接受了撰寫者的既有框架和看法,首先我們能夠判斷這個懶人包是否有問題嗎?判斷的基礎又在哪裡是因為甚麼?我們能夠保證我們對於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是仔細思考而來的嗎?那如果有引用到別人所提供的信息我們要如何判斷他是否正確呢?的確在信息傳播底下人們漸漸允許了其中的差異性的存在為整個社會帶來更為龐大的流變性正巧也是這股流變性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但是流變性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改變仍然會使人們望之卻步,或是用又將他歸類於多元性的發展,這樣究竟是好是壞,仍然是個未知數


敬祝身體健康


                                      學生 曾珉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