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寫給系主任的第二封信:在資訊時代的網路社會如何正確地認識政治

系主任您好:
自1996年Castells的網路社會之崛起發行,當時網路與資訊的影響才剛剛開始,但他在書中卻已屢屢提到在這樣的發展下時空的變遷,對於文化、政治、經濟都帶來劇烈影響,而到2018年的今天,網路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Castells在書中所提到的種種現象,對這個世代的我們而言早就習以為常,包括所謂工時彈性化、訊息的片段化、網路世界的真實與虛擬等,而在這樣的世代中,讓人不禁好奇,是否還有認識政治、實踐政治的可能?

隨著行動網路與各種科技的普及,日常生活的一切變得越來越真偽難辨,且人們越耐不住時間,空間與時間的概念不再如過去有清楚劃界。當我們早上搭著捷運上課,可以用行動App下單喜歡的衣服,直接用手機轉帳,24小時的快遞晚上回家就會收到商品;買完東西繼續滑著Facebook跟Instagram,看著哪個朋友又去哪裡玩拍了什麼照片;打開新聞App發現大家都在討論兩韓的高峰會,還有爭論不休的台大校長跟反年改抗議,捷運到站了,於是下車。就這麼30分鐘的車程,我們沒有離開過網路,在台北的捷運內,接受到了各個地方的各種消息,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前往上課的路上。

2018年的今天,將David Harvey所說的時空壓縮呈現的極致,也完全體現的Castells所描述的網路社會現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所處的環境和接收到的知識幾乎都是被建構好了,畢竟這年頭的大數據比我們想像的都還驚人,而作為一種需要公民討論、參與的政治領域,如果連互動都被區隔,連交談都沒有了,那這又是什麼樣的政治呢?

在我認為,網路社會中要能"正確地"認識政治已幾無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各有立場而導致瞎子摸象的窘境,更是因為無法再有一個場域能讓公民去討論、辯論,而即便有,也難免淪落各說各話的爭辯。但我並不是將政治如此的轉變全歸咎給了網路資訊的興起,我認為最終還是回歸到思辨的本質上,當所謂資訊爆炸化、泡沫化、碎片化發生,如何有理性思考、批判思考,且能於同一"平台"上共同討論就更是重要,那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我想也許是政治系的一大課題。

感謝系主任閱讀至此,就如曾在第一封信中提到的,也許在正確地認識政治之前,我想必須要先好好的討論,何謂政治?又政治的價值真正何在?在這樣蓬勃發展的未來社會中,我們才可能擁有一個穩固的價值去判斷及認識政治。

學生
李佩儒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