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二卷,〈認同的力量〉,第五章,權力式微的國家?


前言:
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性在於它吸納掌控了社會的時間和空間,建立起時空軸線的矩陣,並且壟斷時空的組織架構;在國家力量的介入下,時空組織成為一種控制的網絡和權力,這就是為何現代國族(modern nation)是國家的產物。但國(民)族國家這個現代的歷史產物,它的權力正在喪失當中。為何國家掌握了強大的科技力量和前所未有的資訊,卻要說它權力式微呢?

1        全球化和國家:個別的國(民)族國家正在喪失、也終將喪失對其經濟政策的基本元素。
1.1 國家經濟體的跨國核心:國(民)族國家最後的立足點,就要看兢兢業業的稅務調查員與詭辯的跨國律師,在虛擬會計空間中的勝負來決定(p.247);
1.2 全球經濟中國家的新財政危機
1.2.1  各國皆仰賴全球資本市場和國外借貸;
1.2.2  三個趨勢:
1.2.2.1 儘管國家某種程度地不介入經濟(尤其是直接就業、管制方面),但國家仍然有其他顯著的經濟角色、仍需要稅收以外的財源;
1.2.2.2 相對於全球貿易的成長,全球金融市場有著更快速的成長,而兩者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1.2.2.3 若有國家能成功地建立相對於外資的財稅自主,也是因著家內借款,從藉著保護主義與出口表現而獲利的企業來獲取融資;不過該國的經濟與政府也就會沈溺於貿易剩餘與國內的利潤循環中,因而帶出了泡沫經濟現象。
1.2.3  國家經濟的糾纏以及政府財政對全球市場的與外貸的依賴,創造了國(民)族國家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條件,甚至最富裕與最有權力的國(民)族國家也不例外(p.253
1.3 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福利國家是這半世紀以來,國(民)族國家政策中的關鍵元素,也可能是工業化國家正當性之主要基石;但由於國(民)族國家對於貨幣政策、預算的決定、生產與貿易的組織、公司稅的課徵、實現提供社會利益的承諾,都越來越無力了。雖然國(民)族國家仍然具備某種管制能力及對於目標的相對控制力,它大部份的經濟權力卻已經消失了。(p.278
1.4 全球通訊網絡、地方的閱聽眾、不確定的管制者:媒體以及電子通訊的全球化/地方化,就等同於資訊的去國族化與去國家化。(p.283
1.5 法律失效的世界
1.5.1  對國(民)族國家的衝擊在三方面:
1.5.1.1 國家的整體結構都被犯罪連結所穿透,因此在公共事務的處理上也形成混亂;
1.5.1.2 國(民)族國家間的國際關係因隨著犯罪經濟多元化而變得越來越有賴於聯手打擊犯罪經濟的合作或對抗模式;
1.5.1.3 有犯罪源頭的金融流動在整個國族經濟或使國族經濟不穩定之因素中的重要性逐漸升高,也就是說許多國家若不考量這個不可預測的因素,就無法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1.5.2  全球化在其不同的面向中,削弱了國(民)族國家的自主性與決策權力。而它產生的關鍵時刻,也正是國家權力在國際範圍的操作屈從於國防、外交政策、全球公共政策的多邊主義的限制之時。(p.286
2        多邊主義年代的國(民)族國家
2.1多邊互賴的三個原因
2.1.1  兩大超級強權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鬆動及瓦解;
2.1.2  新技術對戰事的戲劇性衝擊;
2.1.3  知識與資訊的增加,使人類所要面臨的、具有全球性特徵的主要挑戰成為社會的認知;
2.2 國(民)族國家深陷利益與談判的糾結中,對於每個議題的處理又將自身重新塑造為不同的形式;現在多角關係的外交政策所形成的混亂,已經轉譯為任何國家在國際領域中都無法單獨行動的無能狀態。(p.287
2.3 軍事技術、否決科技:國(民)族國家的基本課題變成了限制其真正使用所擁有的軍事武力、削弱其原來存在的根基,不同層次的破壞力所組成的複雜的網,用協議及裁武與撤軍的方式來控制彼此。
2.4 這幾個國(民)族國家的聯手,並不是為了實踐集體責任,而是進行國際政治秀與發表辭藻華麗的嚴正聲明,因為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控制其所涉入的破壞過程。
3  全球治理與超國(民)族國家:超級國(民)族國家的誕生是國家以不同權力組合表現出其成員的個別利益的加總,而不是以超國家以及全球治理當作指引;
3.1 不可能之一:始終懷疑對於主權平等共享的可能,因國(民)族國家及其菁英重視自身特權而無法放棄主權,除非這個承諾有實質的回饋;
3.2  不可能之二:國家對於衝擊公共意見的全球問題越來越束手無策,導致市民社會越來越將全球公民權的責任拿在自己手裡、而不是國家手上;全球人道主義的私部門化逐漸削弱國(民)族國家必要性的最後合理性;
3.3 不可能之三:管理主權對於主要的經濟、環境與安全議題已無法共同承擔,結果已是不可逆轉的,而政治制度為要長久維繫下去而開始權力的系統性侵蝕;
4        認同、地方政府與國(民)族國家的解構
4.1制度的危機:從「特定的、受控制的國家領土中,用共同的歷史產生出社會與文化之間的連結、以及經濟與政治的利益」到「國(民)族國家的社會利益、文化、與領土的不均等再現,使得制度偏頗地朝向或有利於開國菁英及其延續的成員們,地域分化和權力的共享與否則組成了新的結盟與對立」;
4.2 分而治之的影響:原是使不同菁英利益保持平衡的基本機制,但地方與區域政府不但分散化國家權力的展現,也是文化認同的表現;
4.3 正當性危機/公共人(public man)的衰弱:國家機制的地域性分化及地方政府去中心化地重現政府的正當性,因著為民牟利之名爭取主導權,而最終將與自己國家產生競爭性。
5        國家的認同化
5.1 The selectiv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ntity in the state has a very important, indirect effect on the overall dynamics of state and society. Namely, not all identities are able to find refuge in the institutions of loc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地方政府為了擁有自主性而減低公共資源取得的層級,使美國大城市或法國郊區的貧窮人和少數民族等社會問題逐漸侷限於空間的範圍內;地方的自主性加強了其領域內主要菁英的認同,同時卻削弱了此自主性政府機制中不具地方代表性或被隔離的社會群體;
5.2 此類被排斥的少數族群的目標並非是地方政府,而是在挑戰國家,藉此要求權利被承認、利益被保護,並以此來對抗或凌駕於地方或州政府之上;
5.3 國家為了維持本身的合法性,逐漸將權力和資源轉移到州政府手上,也就越來越不能以廣泛的國家之名分配不同群體或認同的各種利益;因著權力去中心化而自身的保護性和代表性角色就逐漸喪失合法性;
5.4 當一個國家並不能代表強而有力的認同、或無法為社會中各種利益聯盟提供空間,使它們能夠在建構(或再建構)認同時強化自身的力量,那麼一種特殊的認同所定義的社會或政治勢力就會取代國家,並使這種認同具有排斥性的特色。
6  國(民)族國家的當代危機1990年代的墨西哥制度革命黨政府與美國聯邦政府
6.1       墨西哥制度革命黨政權的困境
6.2       美國聯邦政府正當性的衰落:人民vs.國家
6.3       國家危機的過程與結構:福利國家岌岌可危、傳統生產關係解組、工作型態日趨不穩定、社會不平等加劇…etc
7        國家、暴力及監控:大哥大變小姐姐:監控的方式更為離散化,但卻不斷擴散
7.1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監獄,而是雜亂無章的叢林;
7.2 力量強大的新資訊科技可以用在監視、控制、壓抑的國家工具之上,但也可以運用在人民對其國家的掌握之上;
7.3 真正的破壞是在國族邊界和國家制度之外,其他的監控能力和暴力傾向正在不段擴散發展;
7.4 個人隱私漸受威脅的力量來源並非國家、而是來自商業組織和個人資訊網路或政治策層體系,且是依循其自身作為一種工具的邏輯而非代表政府的利益。
8        國(民)族國家和國家理論的危機
8.1政府的功能變得越來越不是一個主權的實體,而比較接近國際政體中的一份子,國(民)族國家主要的功能將只是為超國家或次國家的統理機制提供正當性基礎及背書而已;
8.2 權力式微的原因:因國家必須倚賴多重權力來源的擴張來加深自己的權力和影響;
8.3 在一個跨國的全球性和文化性的網絡中,社會是以身份認同的根基向上發展,並且會建構或再建構出新的制度機構來彰顯這些身份認同;甚者,會將國家以另一種身份認同出現的方式來質疑國家這個概念。
9        結論:宇宙之王、孫子兵法和民主的危機

提問:
1能否及如何從以上闡述的「由全球化和身份認同的矛盾所引起的鬥爭和國(民)族國家危機」的論證解釋台灣民主化及評價台灣民主的現狀
2除了去除由國族作為認同基礎的要件,權力式微的國家還應去什麼蕪存什麼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