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寫給系主任的第二封信:在資訊時代的網絡社會如何正確地認識政治


系主任您好,

        敝人就Manuel Castells所著《網絡社會之崛起》獲得些許提醒,想與您分享並試圖剖析我們該如何從方法下手正確地認識政治。

        現世的網絡社會發展已從大規模的資訊技術根本性地改變了以往我們預測未來的樣貌(或是我們預測了部分正確的未來樣貌),整體自動化而消失的是常規性、重複性的工作,是可以藉由編碼、程式化而操作執行的工作,目前尚未被取代的是僅有人腦可以掌控的即時分析、決策和重新程式化的能力,而剩餘的勞動均可拋棄。以決策制訂過程的投入能力而言,有決策者、參與者和執行者,這三種類型出現在價值創造結構的所有層次裡,而我們處在哪裡?

        老話一句,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性的分配」,只要涉及權力和分配的場域都是政治,而我要把這個場域拉到現實與虛擬互存的網絡社會中,這個場域我定義為我們每天慣於、不自覺接收的媒體管道。

   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有各式各樣的符號,或者說設定資格與詮釋的規則。訊息具有表意的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意義來填充。如果訊息編碼者(發送者)依他們自己的符號來組織訊息的內容及其延伸的意涵、且恰與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吻合,而接收者卻根據他們自身的符號來填充各種未被述及的、隱藏的意義,經過個人解讀和處理,修改了訊息原本要達到的效果,更好或更不好,無法掌握確切結果。而我們的社會溝通已從媒體上展現無遺,由於訊息與來源的多樣性,閱聽人本身變得更會選擇。目標閱聽人群傾向於選擇訊息(而我們的媒體管道例如臉書跟Instagram也會鎖定我們所選擇的訊息類別、加強直接放送相異性低的訊息到你眼前)而強化了區隔,大眾社會逐漸演變為區隔社會而逐漸分化。這個分歧也在社會層級化中顯現,我們要怎麼面對選擇成為the interacting the interacted 呢?

   我能提供的答案、目前先暫定為似乎是我們政治系的學生所應該要認識的政治,即是具有能力審查事實性訊息與價值性訊息的差別、混合或矛盾,並竭盡所能減少在溝通過程中各自的符碼與混種合成的符號、避免創造多重面向的語意脈絡。擁有在網絡之間操作的符號和與現實世界的開關就能指引(或誤導)整個社會,現實與虛擬皆是;若要成為政客,要學習的是如何操作風向與四處招惹別人和建立同溫層,創造形象就是創造權力;但若要成為有智識的人則要學習如何辨別訊息與其作用力,我們的「技術知識」(本人先定義為有能力辨別真偽及腦袋清楚、具有清澈的思想來分析呈現在眼前的流動的權力)在這個價值被生產、文化符號被創造、權力關係被決定的結構關係中,依然能照顧這廣大場域的同胞,包括那些失語的人及被迫消失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