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以環境主義為題而組織起來的集體行動,政治及多樣論述性足以對這項運動的概念構成挑戰,正是理論上與實踐上的雜音這樣的雜音構成了環境運動作為具有分散式多重形式以網路為主的顛覆性社會運動
然而,作者在文中給予了一種區別來區對於運動進行分析,是關於環境主義與生態學上的不同,反對盛行的結構性與制度性而且要矯正人類以及自然環境之間摧毀性關係形式的各種行動稱之為環境主義,而生態學則不然,他是一組希望透過演化動態來平衡生態。
作者在文章裡區分了環境運動的五個重要類型,是根據定義社會運動的三個特徵認同對立面加以界定
如:
(1)對自然充滿愛好的自然地保存(像是山脈學社)他們追求的是野生的價值,對立面是未加控制的開發者即沒反應的官僚體系,這些運動者無視公眾的差異性來訴求這種情感,通過建置的系統進行了務實的捍衛運動,他們沿著相同的路線創造出類似的相同性質的組織,他們透過各種充滿政治角力的遊說工作來達成自己的目標。(p132)
(2)是保衛自身的空間,在美國是由反對毒物運動的方式發展出來的,他所訴求的是與官僚及企業利益相等利益對立的住民權力與生活品質,帶有著不要在我家後院的標籤,然而這個已成為環境行動最快速成長的形式,這種活動是具有地方性但不一定具有地方主義,但這問題隨之浮出的是人們將不想要的物質放置集中於弱勢者居住條件的這種歧視。(p133)
(3)由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反文化提供環境運動滋養,我們社會中最大的反文化潮流表達自己的形式是只尊重自然法則並且宣稱尊重自然的優先性是勝過人類任何制度的,作者在文章中將動物解放運動以及生態女性主義等具有反文化環境概念的表現納入了激進的環境主義中。並且對於生態女性主義者而言回復自然的權利與女性的解放是解不開的。
4)綠色和平大抵是我們提起環境保護所產生的第一印象,他針對的環境議題是最為普遍的,隨著他的媒體取向以及非暴力的直接行動的方向,它進而發展成為了跨國的網路化的組織
5)綠色政治第一眼看來其實並不是一種運動類型,比較像是環境主義為了進入選舉政治所出現的策略,我們就得提及到綠色政治的重要案例綠黨,1980年代成立的綠黨以基層運動聯盟為重要基礎,在1983年順利地走入國會裡,這歸功於它的背景,當時還是三個政黨互相鼎立的局面,金融政治的醜聞撼動了這個局面,綠黨將自身表達為”反對政黨的政黨”。然而1990年選舉粉碎了這一個實驗,主要是綠黨對於德國統一的立場最初了錯誤的判斷,務實派與基本教義派的淺在矛盾爆發開來,綠黨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進入國會,但它轉變成了真正的政黨。
第二節
為何生態的概念會如火如荼的興起呢?作者在本文所提到的假設是從20世紀以來70年代所出現的新的社會結構,也就是科學及技術最為經濟及社會的基本工具及目標空間的轉型時間的轉型以及財富權力即通過媒體網路建構虛擬化的文化認同。
環境主義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運動,但是它與科學關係卻是在曖昧間遊走,假裝知道對自然及人類將造成怎麼樣的後果的科學暴露了產業主義、資本主義及官僚的既得利益。
生態主義一方面爭抗著科學對於生活的宰制,但為了捍衛生命同時卻運用了科學來反對科學.並且對於結構性轉化的鬥爭等同於對於社會兩個基本物質性的表現—空間與時間——進行了歷史再定義。網路社會的特徵大部分是控制過程,中心化的權力,財富及信息都是以流動的空間組織而成,然而人類的經驗卻不然,仍然是以本土作為基礎的。也因此生態主義者對於地域以及人們掌控生活空間的強調對於這種新的政治體制形成了一個新的挑戰。不只是空間,網路社會也控制了時間,而環境運動大概是保衛一種新的,革命性的時間感最主要的活動者。通過這樣的方式,生態主義者引出了一個新認同創造。
第三節
環境主義在媒體上持續出現已經讓他們比其他訴求都具有正當性的位置,全球性的環境主題都有明顯的媒體取向,並且環境主義者所提出的議題很容易直接連接到人們所重視的人文價值,這些人文價值通常與黨派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環境主義者再工具上掌握了先進的溝通技術來整合活動訊息及行動。(p149)
環境主義者並不只一種意識覺醒行動,它的目標一開始就是要改變立法及管制,環境主義已經進入了政治競爭,或亦是大公司通常以資金支持各項環境主義為名的活動,藉以提升公司良好的形象。
議題討論:
1.
環境討論的一種模式是出自於帶有利己主義色彩的思考,環境主義是不是一種無用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