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遊客與流浪者

壹、導讀

在消費者社會中做一名消費者:
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已經過去由生產者和士兵所組成的「生產者社會」,轉而成為需要成員有能力去做消費者的「消費者社會」;而社會像其成員所提出的標準也從「有能力並且自願的去扮演那兩種角色」變成「有能力並且去扮演消費者的角色」。
在全球化拉動經濟向前的同時,為了在全球競爭中讓自己脫穎而出,各式商品必須能夠引誘消費者並激起他們購買的慾望,然而當他們一達到這點,就必須立刻為其他慾望目標騰出地盤,不斷的追逐更高的利潤。而對消費者而言,則是一個又一個的慾望:
任何東西都不值得消費者長期固守,讓何諾都不值得我們死抱一生,任何需要都不應被視為得到完全滿足,任何慾望都不應被看做最終的慾望。(P.78)
消費者短暫的注意力及產品推陳出新的關係相輔相成,需要與滿足間的傳統關係被顛倒了過來:滿足的前景和慾望鮮魚被滿足的需要,而且比現有的需要更加熱切誘人。(P.79)

我們在分裂中前進:
後現代消費這會是一個階層化的社會,其「上層」及「下層」的差別即在於消費者的流動程度,也就是選擇要去何處的自由度。其中的一大差別是上層消費者可以把下層消費者甩在後面置之不理,而後者無法;另一差異是上層的人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下層的人則一次次被迫驅離他們原本想在的地方。
空間對於「上層」已喪失了束縛性,無論是虛擬或現實,對他們而言都很容易穿越;然而對「下層」而言,空間卻正在快速封閉。空間的不同也讓時間對兩者造成了差異,「上層」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而「下層」往往被時間支配。

穿行於世界與擦肩而過的世界之關係:
對沒有合適資歷、充裕的家庭財力或足夠積蓄的人來說,靈活性的增大歸根究柢意味著被雇主剝削得更徹底…(P.87)
對某些人而言,空間的虛擬性有助於消解一個真正的家可能會帶來的束縛,然而對另一些人而言,更多的靈活性則更加凸顯他們被束縛於一地;旅遊者與流浪者的差別即在於選擇的自由度。
「全球化」是迎合旅遊者的夢想和慾望的,它也無可避免地把許多人變成了流浪者。流浪者是被剝奪成為旅遊者權力的人。

無論是福是禍,團結一致:
流浪者是旅遊者的另一個自我,他們也是旅遊者最熱心的崇拜者。但是他們崇拜的是旅遊者的財富,或是他們能拿那些錢來做什麼,而不是他們應該做什麼。
在這旅遊者與流浪者之間,還有一大批人不太清楚他們的處境,也不確定自己將會成為哪種人,因此流浪者之所以是旅遊者的另一個自我,是因為他們成了旅遊者每天必須面對的心魔,他們擔心有一天他們也可能成為流浪者。雖然沒有流浪者的世界是旅遊者的烏托邦,但是好與壞是比較出來的,流浪者的存在讓旅遊者的生活方式愈發令人羨慕。

貳、問題討論

當被迫成為流浪者的人愈來愈多,並且空間的壓縮造成他們的處境更加困難時,是否會造成他們的反撲並且對既有的社會規則造成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