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時間與階級

  • 廉價通訊的後果與民主

在全球訊息網超越國家權威全面建構我們生活真實後,以地域或國家為單位的「政治共同體」從人類的世界想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信息共同體」,依據信息平台的使用偏好可以辨識年齡層、世代,年輕人以「同溫層」戲稱他者與我者群體的分別,大數據演算法分化出新的人類社區邊界,資訊平台的流動性就被新的社區邊界框架。

即便人們能夠感知同溫層的存在,並且信息共同體裡的政治價值,可能一出了同溫層便居於少數、備受爭論,但這個現象鮮少促使人們拷問自我,反而加強同溫層的堅韌,對現代人而言,生活的真實、真理的驗證,不是來自政治共同體中人與人言說的鬥爭,而是信息共同體與信息共同體的鬥爭,對立的信息共同體會愈加對立,信息共同體的倡議主要目標不是打破社區邊界,而是說服還沒納入意見社區的散戶、搖擺不定中的人們,藉此擴大自身勢力,廉價通訊的後果是政治、公共空間萎縮。

信奉「民主」的東吳政治學系不以此為危機甚是奇特,我曾經修習過民主理論相關課程,研讀、論述雅典民主在當代的可行與否,認識近年台灣引進的公民審議模式,然而出了課堂,公共審議空間在哪裡?網路對於公民審議的影響似乎未見於課堂上所接觸的民主理論,東吳政治所談的民主如何避免落入舊時信仰膜拜?

  • 東吳政治學系應在大一針對不同階級的學生設計選修課程

地理意義上,流動的自由充新劃分了當代的階級區隔,更直接地把不同階級人們的生活經驗區隔拉大。
在政治學領域的學習中,不具備現實感是無法接近所在地的政治現象、並且進行研究,大學生如何透過政治學系的餵養長成有現實意識的政治學系學生?每個學生的生活現實因為階級產生巨大的分隔,加上語言能力越發貧瘠,脫離階級感的政治學課,使學生更像在濃霧中前行,我們看不清彼此以及自己所在的座標,但卻要雞同鴨講的議論政治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